櫛風沐雨二十載,弦歌不輟照芳華。

2003年,迎著新世紀的曙光,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機遇,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職工醫學院合併組建長江大學,開啟新的發展之路。

20年來,長江大學一路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在傳承特色中固本強基、融合發展;在與時俱進中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在奮進一流中凝練特色、踔厲奮發,用務實重行的堅定步伐走出了融合發展和特色發展之路,書寫了長江大學的輝煌榮光。

 

勇擔國家戰略使命

聚焦“兩個安全”端牢“兩個飯碗”

《“水”替“油”助力綠色高效開發,涪陵頁巖氣田取得重大技術突破》。8月11日,新華社發佈新聞,超滑頁巖水基鑽井液得以現場應用,該技術不僅助力鑽井降本,同時可降低頁巖氣水準井的鑽井作業的安全環保風險。

作為該項技術的主要研發者,長江大學許明標教授一直緊盯國家重大需求,致力於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他的“一種用於頁巖氣開發鑽井的油基鑽井液”曾獲湖北省高價值專利大賽金獎,並在油氣田廣泛運用。

與許明標教授一樣,年輕的張菲菲教授也長期致力鑽井領域前沿技術,帶領團隊開發自主智慧財産權軟體,緩解國家油氣鑽井“卡脖子”問題。

打造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智慧鑽井技術和軟體體系,推動我國油氣鑽井數字化發展,是他回國之初便立下的目標。目前,其研製的鑽井軟體,實現了國外同類産品的大部分功能,部分演算法及功能還超越了國外水準,已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屬的8家單位實現應用。

今年年初,長江大學農學院李志新教授便來到陜西銅川考察水稻秸稈利用技術。“秸稈為田增肥,變廢為寶,對培育口感更好的水稻品種大有裨益。”他高興地説。

像許明標、張菲菲、李志新教授一樣,長江大學一大批教授活躍在田間地頭、油田企業,深耕農業新品種選育,攻克油氣開採“卡脖子”難題。

“聚焦‘兩個安全’,端牢‘兩個飯碗’。”長江大學校長劉勇勝説:“國家的戰略需求,企業的迫切需要,就是我們的攻關指向。”

2011年,中石化在鑽探第一口頁巖氣水準井時,引進了國外知名油田服務公司的油基泥漿技術體系。但由於地層差異,國外技術很快出現“水土不服”,通井困難,下套管困難,鑽探費用高昂。

為攻克技術難題,許明標帶領團隊每天駐守在鑽井現場,不斷調配油基鑽井液性能,歷經多次失敗後終獲突破。

此技術實現了頁巖氣開髮油基鑽井液國産化。目前,許明標團隊的油基鑽井液技術逐步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五代,已成功應用於國內1000余口油氣井的鑽井施工。

産業需求在哪兒,科研方向就在哪。

根據産業需求,長江大學開展有組織地科研,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決一個個油氣田開採的具體難題中産生。研發的數字岩心掃描器器系列産品在與德國同類産品的競爭中勝出,常年佔有國內該領域90%以上的市場;研發的油田化學系列産品10多年來一直應用於海上石油鑽探;研發的石油儀錶系列産品廣泛應用於油田生産現場……

谷為民命。“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待。

作為一所建在江漢平原、農科是優勢突出學科的高校,長江大學黨委認為,要聚焦主要糧食作物産業化重大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貢獻。

主要糧食作物産業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依託“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作物新品種選育”和“作物高産高效安全生産”3個平臺,組建了由104人組成的高水準研究團隊,建成35個高水準研究平臺,圍繞重大問題開展研究並取得産業所需的關鍵技術突破。

2021年9月,由李志新教授領銜的水稻遺傳育種團隊大獲成功,歷經十年攻關,選育的兩係雜交稻新品種“春兩優長70”成功面世。

站在稻田裏,輕輕撫摸著沉甸甸的稻穗,李志新心裏充滿喜悅,“這是長江大學首個自主選育並擁有智慧財産權的國審中稻品種。”

據學校科技處統計,該中心選育出強競爭力的優質、高産、多抗和特用糧食作物新品種50個;篩選、創制和引進一批優異育種新材料;選育的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累計7800余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70.3億元。

勇擔國家戰略使命,力克“卡脖子”技術,讓長江大學邁上了發展快車道。20年來,長江大學首批入選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1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項目13項,成功選育、培育作物與植物新品種39個,科研經費穩居湖北省屬高校前列,“地球科學”“工程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20年來,長江大學堅持“四個面向”,聚焦能源和糧食安全,紮根荊州、依託産業、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深度對接和融入湖北區域發展新佈局,以服務求支援、以貢獻求發展,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上彰顯了獨特優勢和辦學價值。

 

直面社會發展需求

建一流學科 育拔尖人才

2022年,長江大學佳訊頻傳。

——學校1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數量居湖北省屬高校第一。至此,學校累計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5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4個,累計入選數量居湖北省屬高校第一。

——學校申報的“綠色生態農業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通過項目評審,成功立項,標誌著學校在國家級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上實現零的突破。

——全球資訊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佈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吳強盛、顧永安兩位教授分別在作物學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上榜,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2022年4月,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的意見》,支援長江大學等四所高校打造省屬高水準大學。

作為一所石油、農業、教育、醫療特色和優勢鮮明的綜合性大學,長江大學乘科教興國、科教強省的東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不斷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三位一體”推進高水準大學建設。

20年來,全體長大人拼搏進取,長江大學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可喜的成績。從申博成功到兩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從獲得優青項目到自主培養青年長江學者,從高層次項目突破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從獲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再到教育強國高校,長江大學在各大排行榜中持續大幅度進位。

20年來,長江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連續兩次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培養了以全國道德模範趙傳宇、全國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為代表的20多萬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年來,長江大學堅持人才強校,實施不拘一格的方式引進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平臺用好人才,營造安居樂業的環境留住人才,建立激勵向上的機制培育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應、放大效應。學校新增各類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專家216人,專任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博士佔比提高到51.6%;國家級人才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職引進重點人才各一名,自主培養了首位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青年長江學者。

長江大學校長劉勇勝表示,未來十年,學校將繼續實施“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圍繞“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快人才引進與培養,造就一批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為建設國內一流的綜合性大學提供人才保障。

 

力推論文紮根大地

科研項目競爭妍 成果轉化攀新高

回顧長江大學20年來的發展,是一段持續把科研成果轉化到祖國大地的歷程:

易先中教授攻克老油田開發高效防砂新技術,在孤島、樁西、孤東等採油廠成功應用;

胡望水教授的深層油氣富集與甜點定量表徵關鍵技術,在塔裏木、四川、江漢等油田企業應用;

余維初教授的創新成果落地革命老區南泥灣,把石油從岩層的“毛細血管”裏擠出來,研發的新一代壓裂液在威遠、長寧、昭通國家級頁巖氣示範區及鄂爾多斯盆地陜北緻密區域規模化應用;

趙輝教授為油氣開採裝上了智慧的大腦,智慧調控優化技術,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十多個國內外油田應用;

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楊代勤教授讓小品種變成大産業,研發的黃鱔網箱養殖技術、黃鱔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四川、廣西等地廣泛推廣應用,推動了我國黃鱔泥鰍産業的發展;

榮俊教授開啟了動物基因工程疫苗的新時代,首例豬圓環2型基因工程類病毒顆粒疫苗産品已推廣到全國30個省,連續4年産銷量全國第一,帶動了行業的技術轉型和進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振了國有品牌影響力;

……

“黨的二十大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實施,體現了科教融合、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為長江大學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提供了重要遵循。”長江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平如是説。

帶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的赤子情懷,長江大學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育研發大平臺大團隊,打造科技戰略力量。

據統計,截至2022年,長江大學擁有70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其中國家Ⅱ類科研平臺(第一單位3個)4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江大學研究室)4個、企業重點實驗室(長江大學研究室)8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5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5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0個、湖北省企校聯合創新(共性技術)中心25個、其中省部級基地和研究院5個,學校科研平臺陣基本形成,為凝聚人才和團隊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為未來高級別科研平臺建設和成果孵化拓展了空間。

經過20年的探索與建設,依託大項目、大平臺學校凝聚了60多支結構合理、協作緊密、攻關力強的高級別科研團隊,推動了學校科研事業的發展。2004年張正炳的基於IP的視頻通訊及其應用研究團隊獲批湖北省科技創新群體,之後創新群體持續涌現,共獲批23個省級科技創新群體,2017年楊代勤教授受聘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將團隊帶入國家産業體系。

憶往昔,豪情萬丈;向未來,信心倍增。

20年來,“奔跑”成為長江大學的實際行動。全體師生員工精神振奮,搶抓機遇,奮力奔跑,匯聚成學校事業昂揚奮進的洪流。佇立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潮頭,長江大學的未來更需要一代代長大人接續奮鬥。

長江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平表示,未來五年至十年,從服務荊州而言,長江大學要融入荊州大學城建設,打造長江科技創新港,為荊州建設江漢平原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從服務湖北而言,長江大學要奮力建設省屬高水準大學,為湖北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出積極貢獻;從面向世界而言,長江大學要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快建成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奮力譜寫新時代服務教育強國、教育強省的新篇章!

 

(通訊員:沈微  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