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正值農曆大暑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酷暑,深入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調研城鄉一體化建設情況,並同部分村民座談,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糧食安全要靠自己”等殷殷囑託。


       如今,古老峒山煥發新容貌。萬畝香蓮、千畝水産、百畝櫻花、十里水杉、一山多景,繪成峒山村的美麗圖卷。陽春3月,《民生週刊》記者走進峒山村,感受這個村莊的驚艷十年。


     長港萬畝精養魚池基地

   年輕人回來了


       在外打拼10年後,1991年出生的本村人陳川回到峒山,他現在是峒山棲客露營基地負責人。


       露營基地不小,位於村子中軸線的最深處,這是一片近4公里長、佔地近200畝的水杉林,按照陳川的設想,這片有1.6萬棵水杉的林子將分兩期開發,露營部分屬於一期,二期會“往後拓”,做野外生存。


      “去年年底開業,最大客戶是團建市場,這是一個空白,鄂州本地戶外團建公司少,五六月份水杉樹葉子全綠了,人一進來,特別放鬆,就不想出去了,來鄉下真是舒服。”聊起這個項目,陳川很是興奮,“以農文旅作為突破點,露營是升級版的農家樂,我們有專業教練帶著孩子玩,利用這一片水杉林,先做人氣引流,設備與行銷投入已超過100萬。”


       十年樹木,村裏種下的水杉樹,如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樹林裏搭起專業的戶外帳篷,有接待中心、便利店,還修了6個土灶,供遊客自己做飯,體驗戶外烹煮。


       為什麼選擇回村創業?陳川坦言,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同村小夥伴都想回來,但更多的思考是,回來能幹什麼?父輩供其讀書,如果還是傳統的“背朝青天,臉朝黃土”式的謀生方式,難免打退堂鼓。


       此前,陳川在上海做照明燈具生意,大都市的高房價壓力,讓陳川一直就有回鄉創業的念頭。妻子是第一個贊同的人,現在妻兒都回來了,孩子已經兩歲半,妻子娘家就在鄰村,陳川準備把村裏老宅裝修一下,慢慢勸在上海一起打工的父母也回來。


       露營基地現有10名本村村民就業,陳川接手水杉林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全是野草,進設備、搭建活動房,最多時有50名村民幹活。據陳川介紹,今年露營基地火了,需要提前預訂,每到週末,人氣很旺。


     “5年能回本,就很開心了,我今年還租了60畝地,農家樂要有內容,讓孩子體驗玩泥巴,夏天捉蝦摸魚。”對於盈利,陳川並不著急,村莊環境變好了,來的人越來越多,消費自然會跟上,“總書記來我們村子時,我人在上海,聽到這個消息,很驚喜,那時就想回來。”


     “村書記與我年齡相倣,回村做這個項目時,我們深入交談過,許多理念不謀而合,發動兒時小夥伴一起為家鄉做點事,我願當個排頭兵,往前衝。”陳川告訴記者,“峒山這麼多年,要做品牌,現在峒山作為註冊商標,已經有峒山香米、蓮心茶對外銷售。”


       離開村子的年輕人,選擇回來的越來越多。1991年出生的段譽,10年前還在蘇州做文職,2016年返回村裏,現在是湖北省直機關教育基地講解員,就在村裏辦公,每天騎電動車,上班只要5分鐘。父母在村裏有魚塘80畝,又流轉了80畝,人手不夠,由哥哥幫著打理。


     “傳統四大産業,産品結構單一,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我們村現在除了賣蓮子,還賣蓮心茶、荷葉茶,還‘賣景色’,有22個生態農業項目基地,打造了峒山八大旅遊場景,傳統養殖也升級為生態高效的中高端淡水魚苗養殖,一個佔地40平方米的精品魚池,收益相當於傳統5畝魚池的産值。”面對絡繹不絕的遊客,段譽滔滔不絕。


       黃偉也回到了峒山,2013年他還在廣東打工,父親多次催促其回鄉創業。黃偉的父親作為村民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座談會。2015年1月,黃偉回到家鄉,註冊了湖北憶鄉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了360畝土地,建成120畝鋼架蔬菜大棚、1000平方米鋼架房、60畝水蛭養殖箱,以及蔬菜保鮮凍庫。


     “基地現在主要種植西瓜、甜寶、洪山菜薹、草莓,還有散養綠殼蛋土雞、水蛭,大部分銷往批發市場,提供就業崗位50個,帶動20多戶農民種植。”黃偉告訴記者,“想建一個集蔬菜瓜果種植、採摘、休閒、垂釣和觀光旅遊于一體的新型生態園區,預計今年將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每天都不一樣”


       據當地縣誌記載,“峒山,原名桐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突起樊湖中”“山既以桐名,意其上有桐樹蓁蓁,必有鳳凰會集於此者”。


       峒山村位於鄂州市城區西郊,早年是國營長港農場峒山分場,是一個在湖田中墾殖而來的村落。2004年,國營長港農場建制撤銷,鄂城區長港鎮成立,峒山分場改為峒山村。峒山村轄6個自然灣、11個村民小組,共4098人,全村土地面積是15000畝,每人平均3.6畝。


       歷史的積澱造就了峒山深厚的底蘊,“山邊秋水荻邊蘆,煙雨輕綃四望虛。一握小船來去穩,半艙菱角半艙魚。”這是明代詩人閻爾梅《訪鄔期仲于峒山》中的詩句。


       2013年7月22日,正值農曆大暑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酷暑,深入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調研,同村民座談。


       座談會上,現任長港鎮鄉村振興辦主任的陳又勝是第一個發言的。


       2008年之後的10年,陳又勝一直擔任峒山村村支書。回憶起總書記到峒山村的情景,他記憶猶新,“總書記沿著會議室走了一圈,和參與座談的每個村民握手,氣氛融洽,拉家常,大家不時插話,談話過程一個半小時,比原定超出40分鐘。”


     “我彙報,峒山村是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宜居是講居住環境,宜業是講産業發展,宜遊是指發展鄉村旅遊。”陳又勝説,“當我談到社區建設時,總書記建議我們去杭州、嘉善等地方看一看。”


        2014年、2015年,陳又勝先後前往浙江奉化騰頭村、桐廬三溪村、安吉大竹海,以及江蘇江陰華西村等10多個村參觀學習。


       陳又勝説:“這些地方非常值得學習,學人家的管理,學人家的理念,歸根到底,村子要發展産業,提高農民收入,老百姓有錢了,素質提高了,環境自然就好了,基層治理也好做了。”


       陳又勝把取得的“真經”用於峒山村,“三邊綠化”便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做法,即引入一家園林綠化公司,在村子水邊、路邊、灣邊種上綠植樹苗,村子不出一分錢,卻能“始終保持綠化效果”。


    “10年裏,峒山村每天都不一樣,道路變寬了,産業變多了,農民腰包鼓起來了!”陳又勝説。


       芝麻開花節節高。如今的峒山村,産業興旺、村美民富,生態農業基地成為壯大集體經濟和帶動村民增收的強大引擎,全村60%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村民“放下鋤頭”就能就近“穿上行頭”。


       2023年村集體收入保守估計可達410萬元,而在10年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僅26萬元;村常住人口也從800人,增長到2300人。


     “低頭可見蓮花,登高可觀千畝荷塘。”站在荷香園觀光臺上,荷花綻放季節,1000多種蓮花單品,盡收眼底。據了解,這個湘蓮基地目前培育出世界上1100種單品荷花,收集保存國內外蓮藕種質資源1000多份。


       村頭,佔地面積500畝、共有24個魚池的嘉禾水産將傳統戶外魚塘改為溫室大棚魚塘,指導水産養殖戶淘汰低標養魚池,進行中高端淡水魚(如鱸魚、鱖魚等)的育苗和養殖等,未來準備打造成華中地區最大的淡水魚繁殖基地。

 

       峒山葡萄基地是村級農業發展公司建設的實體産業,建有日光溫室葡萄鋼架連體大棚80畝,今年已實現試挂果,畝産在1000斤左右,收入50萬元;明年將進入豐産期,畝産將達到3500斤左右,收入將突破200萬元。


       盤活閒置農莊打造的鴻峒田園綜合體煥然一新,已經開始試營業,垂釣、住宿、餐飲服務配套齊全,“五一”假期即將迎來高峰客流。


       第一年試種,一眼望去,50畝百合長勢喜人,村民正在百合地裏勞作,湖北春之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來到峒山村,建成百合標準化栽培技術整合示範基地。食用百合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作用,發展藥食兩用百合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過,位於峒山村的鄂州藍焰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已建成秸稈處理中心兩處、秸稈及疫木收集點5處,生物質熱解炭氣油聯産聯供技術升級至第四代。




峒山稻香咖啡屋



打造3A景區


       在峒山村入口處,一塊大型木牌豎在路旁,木牌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大字頗為顯眼。


       3月底,村邊道路的紅葉石楠紅透了,山腳下的櫻花開了,海棠綴滿枝頭,仿佛給3月涂上了一抹腮紅。走在峒山村,春天的氣息濃郁,令人心曠神怡。


     “10年前,各個村灣水泥路還沒完全建好,還是石子路,現在機耕路都是水泥路,道路全部刷黑,每家每戶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花花草草,人居環境大大改善。”2013年,土生土長的佔志啟,是峒山村第8組的小組長,他見證了村裏的變化。


       路通了,出行路變成了致富路。機耕路全部硬化,各村灣主幹道全部拓寬至4.8米,並刷黑硬化,聽説後期村裏還將修建一條環山旅遊步道,供村民和遊客散步休憩。


       早些年,佔志啟做過小商販,將村裏芝麻、小麥、棉花、香蓮等農副産品運往外地銷售,多年與村民打交道,樸實厚道的佔志啟贏得了村民信任。2021年11月村幹部換屆選舉,佔志啟當選峒山村村主任。去年,他還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扳著指頭,佔志啟算了一筆賬,“租金是其中一部分,另外,這些項目還可以帶來一些技術,解決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問題,給村子帶來更多人氣,帶來更多消費。”


       10年前,佔志啟與習近平總書記有過“一面之緣”。2013年7月22日下午,佔志啟碰巧到村便民服務大廳諮詢村裏西甜瓜種植銷路和投資問題,打算來年試著種植幾畝西甜瓜。


       準備離開時,有村幹部讓他等一下再走。幾分鐘後,佔志啟看到,總書記來了!於是,他站起來向總書記打招呼。


     “總書記笑著和我握了手,當得知我要種植西甜瓜後,總書記就問,一畝地收入會有多少?技術成熟不成熟?還提醒大家不要一窩蜂種,否則價格會降下來不少。”時隔多年,佔志啟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現任峒山村黨總支書記的伍冬,是一名來自鄉鎮的90後幹部。伍冬介紹,當前,峒山村正以村委會為基點,建設萬畝水産、千畝湘蓮、百畝櫻花、十里水杉,帶動村民持續增收。下一步,峒山村將打造大峒山、望江亭、招隱寺、獅子垴、鄉愁博物館等景點,創建3A級景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以農文旅發展為方向的基礎建設,現在正在推進,已經申請創建3A級景區,4月馬上要來驗收,我們正在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設。”伍冬説。


       近年來,峒山村不斷進行村灣整治,不僅村邊、路邊、水邊形成了綠化帶,還建起12座垃圾回收轉運站、50個垃圾池、6座無害化衛生公廁。


       2017年夏天,峒山村啟動“廁所革命”,採取獎補方式發動村民改廁入室,露天廁所全部拆除,室內安裝沖水式廁所。同時,鋪設地下管網,建設污水處理末端。


       10多年來,峒山村陸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村、全國首批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示範村、全國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範基地、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共同締造


       峒山有句老話:“窮三山、富月山、不窮不富是峒山。”


       當地充分動員群眾共同締造山水鄉愁地,轉變峒山固有思維,利用“峒山夜話”,到11個灣組開展“三會一話”(小組長會、理事會、群眾會和峒山夜話),讓群眾充分參與。發揮“五老”(老教師、老幹部、老軍人、老黨員、老模範)作用,廣納“三鄉”(新鄉人、歸鄉人、原鄉人)智慧,激發每一個峒山人共同締造美麗峒山。


       在峒山村,通過公共服務下沉,老百姓辦理訴求較多的事項,如社會保障卡(申領)以及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備案(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鎮、村兩級均可在統一受理平臺初步受理。鎮、村同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行“一站式”服務。


       在進行環灣路的加寬、硬化、刷黑工程時,沿線村灣群眾共同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向一處使。


       修路錢哪來?經多次會議協商,村“兩委”決定採取上級爭取一點、鎮村獎補一點、鄉賢捐贈一點、村民共籌一點“四個一”方式,並按照“用工本地找,材料就地取”原則,對環灣路進行修繕。


       峒山村二隊隊長陳勝勇動員道路兩側村民主動讓地,動員50多名村民投工投勞,參與道路修繕。


       一隊隊長陳學波等15名“土專家”主動當起監督員,對施工材質、施工工藝、施工進度進行監督。


       環灣路修繕費用缺口有30多萬元,村辦建築勞務公司向施工方提出,由村民採取以工代賑方式補齊資金缺口,建築工地勞務費為每天150元,每天僅需支付村民100元。


       伍冬上任不到一個月,一名老黨員到村裏,因為互不了解,雙方發生了矛盾。之後,伍冬組織人修好了一條年久失修的主幹道。項目驗收那天,伍冬帶著幾名黨員群眾代表和施工方察看現場,那名老黨員上前給伍冬遞來一瓶水和一支煙,紅著臉向他賠禮道歉。“當時我一下子蒙了,半天講不出話來。事後回想,村民能理解自己,足矣!”


     “多到田間地頭工作,沾滿一身泥土味;不遺餘力地為村民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沾滿汗水味;有人情味,讓村民致富、集體增收,群眾才會認可。”伍冬説。

     (《民生週刊》記者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