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日從《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的“濕地公約履約30週年——中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成就”中國主題邊會上了解到,中國履約三十年來,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科學利用,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格局,濕地保護邁上新臺階。
30年來,中國建立了濕地保護修複製度體系、法律法規體系、調查監測體系,實施了三個五年期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13座城市獲得了“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完成了4100多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建立了600余處濕地自然保護區、900余處國家濕地公園。中國還兩次獲得濕地公約秘書處頒發的“濕地公約獎”。下一步,中國將按照新制定的《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將近五分之一的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並將重點建設一批濕地類型的國家公園。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指出,30年來,中國濕地保護經歷了摸清家底、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三個階段,通過調查監測、工程規劃、法規制度、科研宣教等組合拳,實現了濕地保護事業的歷史性飛躍。
邊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辦。來自各締約國、國際組織的近百名代表參加邊會。中國履約成效獲得《濕地公約》秘書處及各國專家的積極評價。《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認為,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全球濕地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期待中國下一個30年的履約成績。”英國鳥類保護皇家協會高級政策官員尼古拉·克羅克福德説:“我一直在從事黃海沿岸的濕地保護工作,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對我和其他許多關心黃海沿岸水鳥的人來説是一個巨大的啟發。中國的濱海濕地保護成效顯著,具有全球影響力。”《濕地公約》科學與技術委員會主席雷光春教授指出,中國濕地保護修復實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南京大學安樹青研究員介紹,中國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的濕地保護援外培訓中,多次將中國小微濕地保護恢復與管理作為專題課程,積極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馬克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員分別從中國濕地景觀恢復理論與實踐、中國濕地保護國際合作成果等方面回顧中國履約成效,分享世界各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