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從潛江市文旅局獲悉,潛江目前有5項非遺保護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數量位居全省各縣市區前列。

這5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分別為:江漢平原皮影戲、荊州花鼓戲、潛江民歌、潛江草把龍、潛江燈會。其中,江漢平原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潛江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也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而表演的戲曲形式,潛江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

荊州花鼓戲,是在三棒鼓、踩高蹺、採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鄉土戲曲。

潛江民歌,是潛江勞動人民在勞作、生活及風俗習尚等活動中創造的民歌。

潛江燈會,是春節、元宵節期間廣大民眾進行花燈賞玩、民俗遊街鬧春、商貿趕集等活動,以此慶節娛人。

潛江草把龍因採用稻草扎制而得名,是潛江市龍灣鎮世代傳承的以舞龍祈福禳災為主的民間習俗。

除了這5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潛江還有2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潛江木雕、潛江嗩吶、園林青釀酒技藝、傳統醬品製作技藝、潛江面塑、潛江焌米茶製作技藝等。

為了保護好非遺項目,潛江制定出臺了《潛江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潛江市非遺傳承工作管理辦法》,建立了完備的非遺電子資料、實物檔案和非遺項目數據庫,完成40個非遺項目宣傳片和138位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記錄保護。同時,在全市建立了12個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和25個傳習所,傳承人依託各傳承基地和傳習所開展項目傳承培訓。

把非遺文化融入群眾生活,潛江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在各中小學、職校、特校、老年大學等學校,請非遺傳承人現場開展教學;在社區開展皮影戲、民歌、剪紙、太極拳等傳承活動,擴大非遺傳承人群。

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潛江發佈多條非遺研學旅遊線路,建成了一批非遺主題景區景點、展示館和非遺工坊,可接待學校、旅遊團、散客等前來參觀研學旅遊。(湖北日報記者胡瓊瑤、通訊員周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