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武漢9月15日訊 日前,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和羅田縣人民政府組織專家,在位於鄂東羅田縣河鋪鎮的“紅蓮型雜交水稻羅田制種示範基地”,對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培育的,由武漢衍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産業化的紅蓮雜交水稻品種“珞紅優1564”制種進行了專家現場測産驗收,並以“湖北省現代種業基地建設”為主題,與省內相關重點種子企業負責人一起,對在羅田縣建設國家級制種基地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了研討。

9月13日,來自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種業科學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湖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黃岡農業科學院,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在聽取基地情況介紹及到田間進行實地考察後,現場選取了2個田塊進行5點取樣,並嚴格按照稻穀有效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考種測産,結論是理論畝産253.0公斤,按85%折算,平均畝産達到215公斤。

此間專家們認為,近年來由於勞動力流失、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影響,各地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萎縮嚴重,種子企業一是雜交水稻制種比較效益日益下降,農民不願制種;二是近年來制種基地極端災害性氣候頻發,制種風險加大;三是土地難以集中,連片、穩定的制種基地難以落實;四是制種基地基礎設施落後,跟不上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水準;五是制種技術缺乏創新,制種單産水準不高。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推進雜交水稻産業發展,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加強種業創新、糧食安全和“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等工作要點,對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予以高度關注。

紅蓮型雜交水稻是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團隊的原創科研成果,與我國的“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一起被國際公認為雜交水稻的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紅蓮型品種問世以來在中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得廣泛認可,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5億畝,直接經濟效益超過90億元。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仁山教授帶領其團隊在河鋪鎮打造紅蓮型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他作為雜交水稻先驅朱英國院士團隊的核心成員、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與産業化工作,選育出了“珞紅3A”和“紅蓮優6號”等10個不育係和20余個新品種,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推廣。他也是國內首次將分子標記技術應用於遺傳育種,成功選育出父、母本均抗褐飛虱的水稻新品種以及抗稻瘟病、耐鹽鹼、鎘低吸收等新材料的水稻育種專家,參與創辦了遙感表型組學雜交水稻精準育種實驗室;配組出了一批可實現水稻父母本同期機械直播制種的組合,對機械化制種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朱仁山教授説,湖北省是水稻産業大省和雜交水稻種子的出口大省,全國雜交水稻種子年出口量3萬噸中,有40%以上的份額是紅蓮型雜交水稻種子。湖北省歷來也是種業科技大省,擁有以紅蓮型雜交水稻為代表的系列原創科技成果,下一步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基地建設,解決湖北雜交水稻産業育、繁、推嚴重脫節的困境,打造雜交水稻研發、生産、銷售及服務的全産業鏈,保障了省內及其他區域的雜交水稻種子供應,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實現糧食安全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朱仁山教授團隊開展各類雜交水稻新組合的制種技術研究20多年,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制种經驗,他認為在羅田開展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具有獨佔的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他發起成立的武漢衍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北省種子集團、華泰種業、國寶橋米等國內多家龍頭企業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緬甸等多國農業企業建立了産業化合作關係,大量種子生産訂單供不應求。9月13至14日,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慶發禾盛農業公司、湖北鄂科華泰種業股份有取公司、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湖北荃銀高科種業有限公司、武漢科珈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金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負責人紛紛前往羅田河鋪現場取經,滿載而歸。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肖長惜,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遊艾青,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陳明周,水稻專家朱仁山,黃岡農業科學院院長涂軍明,羅田縣委書記郝愛芳、縣長周黎等和眾多企業家在湖北現代種業基地建設研討會上作了發言。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張衛兵、河鋪鎮委書記盧志雄和鎮長葉志華等表示將發動群眾繼續為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和産業化做好各項服務。

(方政軍、方向明、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