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之中。”興山,因山得名。
2000多年前,出生於興山的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和親匈奴,換來社會安定、百姓安寧。“昭君出塞”的故事傳頌至今,也寄託人們走出深山的美好願景。
千年企盼,今朝夢圓。隨著三峽庫區首條高鐵開進興山,昔日鄂西山區邊陲縣一躍成為交通門戶,連接城鄉、通達遠方。
衝破大山阻隔,搭乘高鐵謀發展。近年來,興山錨定綠色發展實施強縣工程,頻現可喜的“回流效應”:遊客回頭、能人回鄉、項目回歸……
從因山得名到因山而興,從“君出塞”到“鳳還巢”,一個個鮮活故事正在這片綠土地上演。
高鐵通車月余,興山迎送23萬人次
結束支教35年後,曹南燕第二次回興山。
曹南燕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宣傳部教師。21歲那年,作為省講師團的一員,她在高陽鎮(今更名為昭君鎮)職業高中支教一年。
上次回興山,是在10年前,乘坐汽車,路上花了七八個小時。
再回興山,曹南燕選擇高鐵。7月25日,她從漢口站上車,僅用2.5小時就抵達興山縣城,“挺好挺快”。
高鐵進興山,千年夢圓時。6月20日一大早,興山縣城萬人空巷,人們涌向裝扮一新的興山站,在昭君塑像前載歌載舞,歡慶鄭渝高鐵全線貫通。
數據顯示,鄭渝高鐵開通月余,興山站迎送客流23萬人次,是縣城常住總人口的4倍多。
縣城人口基數小、承接能力有限,如何讓遊客來得了、留得住、還想來?
謀求發展的關鍵是産業、核心在人。興山縣委書記曹宏偉介紹,興山實施“小縣大城”規劃,把縣內香溪河谷適合人居、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空間佈局比較緊密的新縣城古夫鎮,相鄰的老縣城昭君鎮和神農架門戶南陽鎮,作為“古昭南”大縣城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努力實現人口集中、産業集聚、功能整合、要素集約。
消費業態培養起來。紅星美凱龍集團在縣域投資的首個項目——興山愛琴海文旅商業綜合體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打造成興山文化旅遊、藝術體驗、休閒娛樂的“城市會客廳”。
2.5萬平方米濱河運動公園免費開放、投資10億多元的3條繞城公路相繼通車、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進……興山正著力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20多名能人返鄉,寂靜大山變沸騰熱土
看日出、觀雲海、數星星、採茶摘果……盛夏時節,興山縣峽口鎮岩嶺村遊人如織,新晉網紅打卡點“岩上茶居”一房難求。
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山頭和廢棄的茶場。
2017年,在外做工程的喬雲明回村創業,流轉山地發展水果種植,投資高空飛索、兒童攀岩、叢林探險等戶外拓展項目,在茶園裏建起岩上酒店。
如今,岩嶺旅遊綜合體初見規模。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周邊遊客紛紛來岩嶺村打卡,昔日寂靜的大山沸騰起來。
連日高溫,頻頻拉響紅色警報。而在平均海拔1300米的興山縣榛子鄉卻涼風習習,清爽宜人,吸引眾多外地遊客前來避暑納涼。
每到飯點,和平村“巷子人家”農家樂就門庭若市。農家樂老闆張立是位“80後”,曾在廣東一家工廠做生産管理。
2016年,他辭職回鄉,開起民宿。“高峰時,一天接待20多桌客人,流水萬把塊。一年下來,刨去成本,純收入50多萬元。”張立直言,“沒想到,閒置的房間、地裏的蔬菜,都變成搖錢樹。”
興山地處三峽庫區,生態保護是第一要務;借助大三峽、大神農架旅遊節點優勢,發展全域旅遊。興山縣縣長吳浩介紹,如今,從山下香溪河谷地帶旅遊觀光,到山上高海拔地區康養度假,興山已形成A級景區為引領、鄉村旅遊全域開花的發展格局。
2021年,興山旅遊綜合收入32億元,三分之一的人吃上“旅遊飯”。像喬雲明、張立一樣返鄉挖“綠礦”的能人有227人。
20余家企業扎堆,串起新材料産業鏈
3棟嶄新廠房依山而建,高大廠房裏,自動化生産線液晶屏上數字跳動,一桶桶色漿産品順次下線。
這裡是湖北卡樂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生産的有機硅高端著色劑用於食具、手套、奶嘴、電視遙控器等生活用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60%,全球市場佔25%。”公司董事長彭冉自豪地介紹。
一根長約620米的鋼管穿越圍墻,從宜昌科林硅新材料有限公司直達卡樂爾公司廠區。“科林硅公司生産的二甲基硅油,是我們色漿産品的原材料之一。”彭冉算賬:綜合考慮損耗、人工、運輸等費用,隔墻運輸成本每噸可節約100元,企業每年節約成本逾200萬元。
作為興發集團産業鏈企業,卡樂爾等20余家企業扎堆興山經濟開發區平邑口園區,實現從原材料硅油到建材密封膠、硅膠製品等終端産品全覆蓋,串起産值超過10億元的碳基硅基新材料産業鏈。
興山多山,地無三尺平。22年前,興山縣屬國企興發集團發展勢頭強勁,但用地等因素受到嚴重制約。縣委、縣政府認真討論後,決定支援興發走出去,直面市場競爭。截至目前,興山在縣外建成總面積2萬畝的“飛地工業”園區,在神農架、五峰等地建成“飛地旅遊景區”,飛地經濟累計分稅突破5億元。
一個興發“飛”出去,一串産業鏈企業落進來,興山大規模發展工業的難題迎刃而解。
曹宏偉表示,興山將依託興發産業鏈,簽約落地一批“隔墻工廠”,實現生産要素“隔墻供應”,打造碳基硅基新材料産業百億園區;推動縣內傳統磷化工産業向磷酸鐵鋰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實現産業向百億量級躍升,朝著綠色工業“雙百億”的目標進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雷巍巍、通訊員萬茜、鄒遠景、喬長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