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北省農科院緊急調動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聯盟2000余名專家,深入全省各地農作物重點生産基地、企業、大戶,開展抗旱減災科技服務。
“應灌盡灌、能灌盡灌,特別是水稻處在抽穗和灌漿結實期的田塊要灌深水降溫,田間保持8到10釐米水層。”8月11日,洪湖市烏林鎮周家坊中稻基地,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院長遊艾青查看完水稻生長情況後,向種植大戶反覆叮囑。
根據湖北省高溫乾旱地區農業生産實際,7月底,湖北省農科院成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獸醫、果樹茶葉、中藥材、農業資訊6個專家服務隊,發動各研究所、市(州)農科院、專家大院,對接全省各地農業部門,開展風險研判和技術服務。
中稻是湖北省面積最大、單産最高、佔比最重的糧食作物,常年産量佔湖北省糧食總産一半左右。保中稻就是保糧食安全,8月初以來,湖北省農科院水稻團隊兵分多路,與中國農科院科技小分隊、湖北省糧食生産專家組,赴鄂西北高溫乾旱重點區域、江漢平原和鄂東糧食生産地區,指導農戶針對性開展調水抗旱、深水調溫、葉面噴施調節劑、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
一些特色農作物也經受“烤”驗。在湖北省生薑主産區——來鳳縣,經國家生物農藥中心專家指導,當地姜農連續多日利用夜間灌溉澆水等方式抗旱,生薑長勢逐漸恢復
高溫下,科研田也不容樂觀。8月15日下午,記者在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省農科院金水科研基地看到,不少果樹葉片已灼傷。這裡佔地3000多畝,擁有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湖北省茶樹種質資源圃等重量級資源圃。同時,經長期投鉅資建立起的柑橘、桃、梨、葡萄、茶葉等各類科研試驗田、示範田,一旦受損,將影響多年科研進展。連日來,該院果茶所搶打5口抗旱機井,緩解基地旱情。(湖北日報記者汪彤、通訊員周有祥、關健、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