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人口集中、産業集聚、功能整合、要素集約,才能提高發展的共用性和可持續性。在新形勢下,城鎮作為承載人口和經濟的主要平臺,推進新型城鎮化對於釋放內需潛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

要以規劃為引領,引導人口流動。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關鍵是讓城鎮宜居宜業。要按照“産城融合、品質引領、全域提升”思路,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強化規劃的引導調控作用,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綜合考量人口變動和産業發展趨勢,合理確定縣域功能區面積和空間格局,加快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城鎮化新格局。城鎮建設要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原則,統籌防汛、生態、生産和交通等功能,對公共空間和城鄉建築實行微改造、精提升,做到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緻發展,增強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圍繞人的生産生活空間,推動城鎮化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要以産業為支撐,促進人口集聚。産業是城鎮化的根基,有産業才能提供就業,才能推動人口集聚。要充分發揮産業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推動以産興城、以城促産,讓城鎮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承載人口的能力。要結合區域産業發展佈局和自身發展要素,找準發展定位,把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主攻方向,以産業園區為載體,補鏈強鏈延鏈,支援産業鏈龍頭企業提升本地化配套率,促進産業集群發展。一方面,産業鏈上的企業可以吸附人口就業,另一方面,特色優勢産業可以拉動相關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同時,要完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提高戶籍登記遷移便利度,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義務教育保障範圍,放開放寬居民在常住地或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加密産業園區與居住區公共交通頻次,實現“居住在城鄉、上班在園區”,助推人口城鎮化。

要以“兩基”為重點,提升人居環境。要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適應日益增長的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加快縣城功能補短板強弱項,促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産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確保群眾在縣城能就業、住得下、生活好。要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公租房,改善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全生命週期服務理念,加強教育醫療、托幼養老、文體休閒、城鎮道路等民生項目建設,不斷豐富城鎮功能,努力打造高品質居民生活空間。要借鑒發達地區城市管理經驗,建成“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數字化城市運作管理平臺,在一個平臺上對縣域治理各類事項進行整合化、協同化、閉環化處置,不斷提升縣城治理水準。

要以品牌為抓手,塑造人文精神。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打造品牌,從精神層面講,可以凝神聚氣、增強信心、展示形象、擴大影響;從物質層面講,可以增加産品附加值,實現産業鏈向價值鏈躍升。要通過打響一批符合實際、特色鮮明、認知度高的品牌,比如龍頭企業、名優産品、特色活動、風景名勝等等,擦亮城鎮符號,體現城市友好。要按照“頭部在縣城、配套在周邊”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如電商小鎮、茶旅小鎮等區域特色小鎮,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資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一批景區式村莊,帶動鄉村文旅産業發展,推動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要注重城鎮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鎮風貌塑造,避免千城一面、風格雷同、生搬硬套式建設,充分展現不同城鎮獨特的歷史文脈與精神個性。要深入地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形成特色活動品牌,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社會的共建共治共用中來,讓社會發展的果實惠及每個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