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載的楚式漆藝,承載著厚重的楚文化,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湖北荊州市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楚式漆藝,探索了一系列創新實踐:以現代學徒制培育巧匠,開發集文旅、研學、傳習于一體的漆藝新業態,建立漆器生産加工産業鏈……古老的楚式漆藝,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
圖①:戰國彩繪對鳳紋圓耳杯。圖②:戰國雕刻彩繪鴛鴦漆豆。
入夏后的湖北,潮濕悶熱,正是這種氣候環境,孕育出最適宜製作漆器的原材料——天然生漆。數千年來,楚人從漆樹上採漆,以木胎制器,反覆髹涂,精心描繪,形成了獨特的楚式漆藝。“髹”是用漆涂物,“髹飾”意為以漆飾物。2011年,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件件精緻的木漆器,承載著厚重的楚文化。“在荊州博物館的展陳藏品中,春秋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木器最多也最精美,最受遊客喜愛。”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楚漆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其誇張奇異的造型、多彩靈動的圖飾風格、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主義色彩。
活態
搭建生産性保護平臺,培養後繼人才
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周晶介紹,傳統的楚式漆器多為家族作坊式生産,生産力低,市場開發及創新觀念不足,技藝傳承後繼乏人。為破解傳承難題,2012年11月,荊州市文化局、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批准成立了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能傳承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院),設立非遺保護、傳承、教學和生産工作坊,覆蓋包括楚式漆藝在內的18項國家級和12項省級非遺項目。
在這裡,人們既能觀賞精美的漆器,還能體驗製作過程。非遺傳承院董事長許小蘭介紹,該院集合了荊州大部分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建設了非遺展館、大師工坊、非遺體驗館等,許多手藝人聚集於此潛心創作,為非遺項目展示和技藝傳承提供了“生産性保護”平臺。同時,依託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聘請非遺傳承人帶薪授徒,變傳統師徒制為現代學徒制,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學藝。2013年,學院正式開設“民間傳統工藝專業”,專門為非遺項目和民間傳統工藝培養傳承人才。
近年來,學院累計培養學生近千名,自主創業或成為非遺傳承院合夥人的學生近200名。學院2018級學生馬廣波是一名00後,專修楚式漆藝,在2020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工藝品製作(漆器)院校組一等獎。“我喜歡做手工,剛開始接觸漆藝的時候皮膚容易過敏,但在學習中越來越熱愛這個專業,現在非常享受製作漆器的過程。”馬廣波説。
另一名00後學生周坤濤的漆器作品,在今年一項國際設計獎項評選中,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一開始接觸漆器只是因為好奇,漸漸被老師精湛的技藝震撼,自己的技能也有提升,現在很熱愛漆器專業。”周坤濤説。
精湛技藝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製作一件漆器要經過選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上漆、描金等近20道工序,圖案細膩處,需用針蘸上顏料後,細細刻畫。”年逾古稀的鄒德香是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學院漆藝專業的教師。
非遺傳承不僅僅是對傳統技藝的繼承,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賡續。“漆藝專業要學滿5年才能畢業,像鄒德香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每年會給學生們上大約200個學時的課。”許小蘭介紹:“做漆藝有句俗語叫‘人磨漆,漆磨人’,想要有所造詣,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對技藝的執著和堅守。”
融入
研發文創産品,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
2017年,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設立,致力於振興以楚式漆藝為代表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引入科技、設計和學術資源,研製生漆精加工技術,建立漆器胎體製作工坊,設計研發綠色環保、走進現代生活的漆藝文創産品。2019年,非遺傳承院和傳統工藝工作站開發出“荊作·楚生活”文創品牌。
“不僅要修復文物,還要讓它們活起來,還原古人使用漆器的生活狀態,非遺傳承應該見人見物見生活。”許小蘭指著一套描繪著楚紋樣的漆碗筷説:“春秋戰國時期,楚式漆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品,我們的文創産品既要有實用功能也要有藝術價值。”
在非遺傳承院的古琴演奏廳裏,楚式斫琴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萬翔演奏的一首《高山流水》,餘音繞梁。楚式斫琴技藝是湖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古琴結合了楚式漆藝,更顯音色蒼古、髹漆絢麗。
圍繞“琴、食、茶、書”4個主題,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的駐站設計師、非遺傳承院師生和非遺傳承人一起,設計開發出一系列走進現代生活的天然漆製品和彰顯楚文化的文創衍生品。設計師採用木胎榫卯、彩繪、金銀平脫等典型楚式漆藝手法,製作出食具、茶具、酒具和彩繪鋼筆、鎮尺、筆架等現代文房用品,以及色彩斑斕的飾品。
如今,非遺傳承院創建了相關公司,與北京、深圳的多家公司合作生産,為非遺傳承人拓寬了銷售平臺。非遺傳承院每年生産的漆藝古琴銷售額約2000萬元,漆器和文創衍生品年銷售額近千萬元,每年定制漆器的訂單金額近2000萬元。
發展
融合文旅、研學、生産,助力鄉村振興
夯實漆藝傳承發展的基礎,離不開文化與科技交融的助力。非遺傳承院在湖北省圖書館的支援下,成立了大漆文獻分館;與荊州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開展漆器文物數據庫建設和文物修復人才培養項目。以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非遺+科技+設計+漆器製作+文旅産業+大漆加工産業”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正在探索形成。
從2015年開始,非遺傳承院師生和非遺傳承人合作,開發出了一系列手工體驗課、漆工藝課程體驗活動等,為非遺研學、休閒文旅提供了豐富的體驗內容。每年來參加研學體驗的學生和遊客達5萬多人次,沉浸式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
傳統漆藝的傳承和發展,也帶動了湖北漆樹種植、生漆加工産業的發展。2018年11月,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十堰竹溪縣掛牌設立了“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漆樹種植示範基地”。2019年3月,工作站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啟動生漆材料與色漆加工車間建設。2020年9月,非遺傳承院和工作站選派漆藝專家和非遺傳承人,指導漆農開展漆樹種植、生漆加工、學習漆器生活用品製作技藝。2018年起,非遺傳承院為巴東縣和竹溪縣免費培訓漆農,將生漆加工製成比賽用漆,幫助漆農提高産品品質和經濟收入。
許小蘭介紹,2020年已開始動工建設的荊楚非遺工匠小鎮,將集非遺展示、傳習研學和旅遊休閒于一體,擁有從漆樹種植、生漆加工車間到漆器製作工坊的産業鏈。“不久的將來,非遺工匠小鎮將聚集漆藝家、手藝人、設計師、楚文化愛好者、學生和遊客,成為荊州楚式漆藝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聚集起來的人氣,還可助力漆藝産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許小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