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襄陽市谷城縣城關鎮粉陽路的縣人民調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整合公證、律師、仲裁、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等多個法律機構和16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建立由60多名法律、心理學、醫學等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人民調解專家庫。

自2021年9月底運作以來,中心已接待來訪群眾8000余人次,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500余件,提供公證、鑒定、法律援助服務等1200余件。去年底,該縣“多元化基層糾紛化解平臺”入選“楚治——2021‘荊楚杯’湖北社會治理創新十佳案例”。

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表示,人民調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是化解矛盾、為民服務的平臺,谷城致力對內唱實、對外唱響大調解品牌。

從一家“獨唱”到多家“合唱”

5月5日下午3點,兩名男子按約定準時出現在中心訴前調解委員會主任黃書銀的辦公室。

因為在裝修材料價格問題上産生糾紛,他們來找“説法”。

一個多小時,雙方各陳理由,態度堅決,互不讓步。黃書銀詢問訴求後説:“你們現在都有情緒,先回去冷靜想想,有什麼考慮,跟我説。三天后,再來這裡,進行第二次調解。”

黃書銀從事民事審判工作30年,退休後到中心貢獻光和熱,面對眼前的場景,他把握節奏,不疾不徐。

當天,在這棟由谷城縣老衛校改建成的5層辦公樓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還有很多專業人士和黃書銀一樣,在各樓層忙活著接待群眾。他們從不同的部門和崗位匯集到這裡,為各類糾紛提供專業服務。

谷城縣司法局局長陳玉林介紹,該縣為中心建設重新整修打造了2000多平方米辦公場所,建成“全覆蓋”“多元化”“一站式”的基層糾紛化解平臺,解決了過去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和調解組織孤軍作戰、工作聯動性和協作性不強等問題,一家“獨唱”變為多家“合唱”。

“雞毛蒜皮”“疑難雜症”皆可“診療”

宋茂菊,當地人稱她“知心大姐”,從谷城縣民政局退休後,繼續在中心幹著一份讓人“重拾甜蜜”的事——婚姻家庭糾紛調解。

她的微信上,還保留著一份紅包過期的記錄。小李和愛人小任吵著要離婚,找到她這裡。宋茂菊耐心地“望聞問切”,小兩口和好如初。今年2月14日,小李發來紅包表達謝意,宋茂菊沒有點開,回復:“謝謝,心意收下,家和萬事興,姐姐的話希望聽得進。”

劉麗,長期從事心理矯治工作,中心延請她進入人民調解專家庫。幾個月前,65歲的唐姓老人找到相關職能部門,反映幾十年前出工摔斷腿,如今留下後遺症、造成生活困難的問題。因訴訟時效已過,該縣城關鎮司法所將老人領到中心,中心又找到了劉麗。

第一次,老人訴苦兩個多小時,堅決要求一次性賠償,劉麗全程傾聽;第二次,劉麗開始和緩地給一些建議,“路可以直著走,拐個彎也可以走”;第三次,老人再次到府,態度有所緩和,劉麗繼續勸慰溝通,並聯繫村裏每月給老人1200元補助,將其納入低保,安排其丈夫在村裏做保潔,每月有500元收入。終於,這起糾紛圓滿解決。

老人記著劉麗的好,隔段時間就打來電話,“我也沒什麼好東西,想著給你拿些家裏的雞蛋、蒜苗。”劉麗每次都婉拒,“人都有感情,事情辦好了,群眾掏心窩子感謝你。”

“雞毛蒜皮”的事需要真情投入來化解,“疑難雜症”更需百般付出。

余斌,全國人民調解能手,來到中心後,啃的全是“硬骨頭”。該縣一家企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瀕臨倒閉,改制後職工一直沒有得到妥善安置。數十年來,職工不斷向有關部門表達訴求。糾紛到達中心後,余斌和同事們秉公處理,聯繫企業,以及勞動仲裁、醫保局等部門,反覆溝通,拿出初步方案,又多次接觸職工做工作,終於雙方達成基本共識。目前,問題正在推動解決中。

“再大的難題背後都有原因,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處理,才有釋惑解憂的希望。”余斌説。

“把人民群眾的事辦好,才叫中心”

中心3樓的雲上法庭,攝像頭、幾臺電腦在桌面排開。

在這裡,婚姻家庭、經濟糾紛等案件,原告、被告不用到現場,天南海北,大家“雲上見”。證據材料網上記錄,多數情況下,民商事類案件調解只需約1至2個小時,手機上簽字。截至目前,雲上法庭已調解幾十件案件。

此外,該縣還以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龍頭、12個鄉鎮(開發區)工作站為紐帶、290個村(社區)工作室為基礎,打造三級立體化“谷城縣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體系,研發推出小程式,讓村(居)民遇事找法“一鍵通”,推動形成“人不出村”現場調解、“足不出戶”網上調解、“事不出鄉”視頻聯調的運作機制。

線上線下聯動,只為進“一扇門”,解“千家憂”。運作不到一年,中心收到企業法人和個人錦旗12面、感謝信3封。

陳玉林覺得,減少了訴累,增強了司法獲得感,群眾就會把你放在心裏,“這中心,那中心,把人民群眾的事辦好,才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