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一中華鱘養殖場取水渠被挖斷、佔用。對此,當地管委會三個月前回應稱,涉事工程的建設單位是三峽日清茅坪河生態治理(秭歸)有限公司,施工單位是中鐵二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涉事生態廊道工程開工前跟養殖場簽有協議“改渠”;事發後,正出資架設水管,“永久性解決中華鱘養殖場的水源安全問題。”

2022年1月14日,涉事養殖場場主老梅向澎湃新聞表示,新架設的水管通水20多個小時後就爆管損壞,目前正應急抽水。

涉事魚場養殖子一代中華鱘的規模,居全國第四、湖北省第二、宜昌市第一,數量甚至超過同在宜昌市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

全國最後3000尾子一代中華鱘,其中近十分之一的個體在宜昌市的老梅魚場。

當地一名村幹部曾告訴澎湃新聞,2021年8月27日晚,老梅魚場的取水渠漏水了,衝了村民的地和豬圈、房子。村幹部通知老梅趕了過去。

“我們用沙袋堵漏,沒堵住。”老梅説,他只能趕到上游,把總閘門關了,然後找人修渠。

2021年9月1日,下游渠道漏水處修好了,老梅去上游開閘門,準備恢復通水,才發現施工隊已經把上游渠道挖斷。在幾處施工現場,涉事工程的水泥擋土墻已建在老梅魚場的取水渠內。

  2021年9月26日,一處施工現場,取水渠被截斷。

秭歸縣氣象臺(秭歸國家基準氣候站)發佈的氣象預報資訊顯示,2021年9月1日,魚場所在地茅坪鎮的最高氣溫達34攝氏度,第二天是30攝氏度。

“中華鱘怕熱,水溫超過22攝氏度,它就有應激反應。在魚池裏露頭、跳。”老梅説。他測溫發現,中午時,地面溫度甚至超過40攝氏度,但他沒有更多的水給魚池裏的中華鱘降溫。

9月26日淩晨,老梅魚場內一條體長接近兩米的中華鱘大魚死亡。宜昌市和秭歸縣漁政部門、中華鱘研究所工作人員現場拍照、登記、取樣後,死亡的中華鱘被冰凍。

五天后,2021年10月1日,又有一條中華鱘沒能扛過來,登記後被送入冷庫冰凍。

前述中華鱘的死亡,是否與前述生態廊道工程施工所致的斷渠、缺水等有關?有待相關部門的鑒定。

對於第一條中華鱘的死亡,去年9月30日,湖北秭歸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農業部門反饋,“由於該中華鱘生長髮育資訊,養殖管理及重要環境因子等關鍵基礎數據缺乏,加之中華鱘死亡多由綜合因素共同影響,無法判定此中華鱘致死原因。”

中華鱘養殖場的取水渠被挖斷前,施工方與老梅曾簽訂了一份協議。但老梅與作為涉事工程監管方的管委會,對這份協議的解讀卻各執一詞。

管委會去年9月29日書面回復澎湃新聞稱,這份協議在正式開工前(2021年4月22日)簽訂,施工單位和老梅達成一致意見,以簽署協議的形式,明確老梅同意採用改渠方案。

相關協議名為“項目合作協議書”。該協議書稱,“甲方負責的生態廊道工程在建東村施工範圍內有1.5公里水渠需要進行改渠,甲方在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給乙方的養殖基地及發電站帶來水源污染及水源斷水問題。”“為降低施工對水渠造成的不利影響,甲方需跨越水渠進行施工,甲方同意採用搭設棧橋的方式跨越水渠”。“為解決施工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水源污染問題,雙方同意在乙方鱘魚養殖廠進水口附近設置過濾池,由乙方負責修建,甲方負責承擔該筆款項。”

但同時,該協議約定,“若甲方在改渠施工過程中造成乙方養殖場及發電站水源斷水,甲方按雙方另行商議的補貼標準對乙方進行補貼。”

老梅向澎湃新聞表示,前述協議主要是為了解決施工造成的泥沙落入取水渠造成的渾濁問題,而不是同意施工隊破渠、斷渠。

管委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個協議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施工致)水源渾濁度的問題。”“具體以協議為準。”

管委會前述向澎湃新聞提供的書面回復稱,2021年5月底,由該養殖場在進水口附近自行增設了泥沙過濾池以解決河水渾濁問題。目前,工程方出資140萬元,鋪設PE水管,“永久性解決中華鱘養殖場的水源安全問題。”

  施工現場入口。

2022年1月14日,老梅向澎湃新聞表示,事發後,他向管委會和當地縣委辦公室等多個部門反映問題、求助,目前正在應急抽水中。工程方架設的水管通水後,水量小,還發生爆管,已無法通水;估計要重新架設水管或改換線路,才能保證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