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湖北洪山實驗室啟動重大項目——“稻—鴨—蝦三不一精準”技術與效益研究及産業化項目。華中農業大學將與多家單位攜手攻關,整合“蝦稻連作”和“稻鴨共作”兩種模式,嘗試構建“稻—鴨—蝦”種養“三不一精準”體系。

洪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表示,洪山實驗室以提供對人類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為總體目標。該項目要以此為目標,升級“雙水雙綠”種養模式。

2017年,張啟發院士等專家提出“雙水雙綠”理念,即充分利用稻田和水資源的優勢實行稻田種養,使“綠色水稻”和“綠色水産”協同發展,做大做強水稻、水産“雙水”産業,做優做特綠色稻米、綠色小龍蝦等“雙綠”産品。

洪山實驗室此次啟動的項目,將著力構建“稻—鴨—蝦”種養模式和生産體系。該項目將以“華墨香”水稻品種為核心,開展“蝦稻連作”和“稻鴨共作”關鍵技術研究,利用“稻、鴨、蝦”的生態位和時空配置關係,形成“三不一精準”技術體系,即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漁藥和精準餌料。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將創建新型的農業生産模式,重新定義農業産出,挖掘黑米的營養與健康價值,推行黑米主食化進程,引領美好生活。

項目首席專家、華中農大雙水雙綠研究院院長顧澤茂教授介紹,“稻—蝦”為主的“雙水雙綠”種養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稻田養鴨可控草除害,還可捕食稻田殘余小龍蝦,鴨的糞便可以還田。該項目在研究探索中,將結合近年來“稻蝦種養”“稻鴨種養”兩種模式的優點,針對存在的稻田雜草難除、小龍蝦殘余等不足,探索“稻—鴨—蝦”共生互利、綠色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項目組還有一個目標:力爭每畝産值達2.5萬元,讓稻田變成“聚寶盆”。

記者了解到,在“稻—鴨—蝦”種養體系的探索過程中,多家單位將共同合作。其中,既有武大、華中農大、省農科院、恩施州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來自監利市和石首市的農業經營主體。

張啟發院士説,洪山實驗室邀請各個層面的研究者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合起夥來乾大事”。實驗室不但要聚焦科學問題,還要聚焦産業問題、全産業鏈的問題,進而聚焦品種資源、生物學基礎研究、綠色品種培育、綠色生産體系和營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