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最大的變數,也是最大增量。
當前,全省上下正強化六大功能,彰顯湖北擔當,用科教優勢托起創新策源高地,加快湖北高品質發展。武漢市建設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佈創新地圖,提供創新資源的詳細空間位置、所屬區、技術領域、産業方向、組建單位等資訊;襄陽出臺《襄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聘任12名專家為全市首批科創顧問;宜昌三峽實驗室已實質運作,組建106人的核心科研團隊。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在培養人才、吸引人才。7月以來,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全國率先實施人才註冊制、評價積分制,探索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襄陽隆中人才支援計劃一次性拿出4850萬元進行資助獎勵;宜昌市選派企業科技副總、發展顧問、集體經濟專家服務團203人。
荊楚大地,科技創新脈動強勁。以下為宜昌市委書記訪談。
記者:王書記您好,在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大決策部署中,宜昌確定了怎樣的建設思路及目標?
王立: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科技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宜昌更好發揮全省“南部列陣”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宜昌市委六屆十五次全會提出“六城五中心”目標定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顯著、活力迸發的區域科創中心。
宜昌區域科創中心的內涵是“三區一地”,即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綠色化工創新升級示範區,打造“宜荊荊恩”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引領區,打造長江經濟帶清潔能源創新應用樣板區,打造全省“南部列陣”産業創新策源地。
我們提出: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速提高到14%以上,佔GDP比重提高到3.2%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22%,形成輻射帶動“宜荊荊恩”城市群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到2035年,成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創中心。
記者:圍繞這些目標,宜昌制定了怎樣的發展路徑?
王立:宜昌正構建起多層次、全覆蓋的創新體系,可概括為“六個一”——
“一室”,即高標準建設湖北三峽實驗室,聚焦微電子關鍵化學品、磷基高端化學品等研究方向,致力於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産業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助力宜昌建設精細磷化中心。
“一區”,即高水準推進宜昌高新區發展,前瞻佈局新興産業,提升開放創新水準。
“一圈”,即高起點打造環三峽大學創新生態圈,充分發揮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優勢,聚集各類創新要素,構建“産學研金服用”體系。
“一城”,即高標準規劃建設宜昌科教城,深入推進科教融合、産教融合。
“一體”,即深化市域創新聯合體,提升主城區創新能力,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現全區域科技創新聯動發展。
“一廊”,即構建“宜荊荊恩”科創走廊。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搭建創新資源共用服務平臺,推進跨區域創新鏈融合、産業鏈融通。
記者:目前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王立:當前,宜昌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各項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開局良好。
一是區域創新合作破題開篇。成立“宜荊荊恩”城市群區域創新聯盟,開展中國創新創業挑戰賽“宜荊荊恩”片區賽,啟動“宜荊荊恩科創走廊” “環三峽大學科創生態圈”規劃編制。
二是湖北三峽實驗室實質運作。組建106人核心科研團隊,投資5000余萬元採購科研設備,市本級財政撥付到位經費4000萬元,設立了1000萬元的開放基金和創新基金,成立磷石膏綜合治理研究院,啟動重點科研攻關。
三是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初見成效。18個園區平臺類、14個科技産業類和13個技術攻關類項目加快推進,安琪酵母、興發集團、宜昌人福共投入近20億元,建設生物、有機硅新材料、國際藥物3個技術研發中心。
四是再造人才創新體系。制定出臺了“1+4”人才新政,實施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為城市留人、為企業留才、為社會留量,讓宜昌成為人才追夢築夢圓夢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