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最大的變數,也是最大增量。

當前,全省上下正強化六大功能,彰顯湖北擔當,用科教優勢托起創新策源高地,加快湖北高品質發展。武漢市建設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佈創新地圖,提供創新資源的詳細空間位置、所屬區、技術領域、産業方向、組建單位等資訊;襄陽出臺《襄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聘任12名專家為全市首批科創顧問;宜昌三峽實驗室已實質運作,組建106人的核心科研團隊。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在培養人才、吸引人才。7月以來,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全國率先實施人才註冊制、評價積分制,探索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襄陽隆中人才支援計劃一次性拿出4850萬元進行資助獎勵;宜昌市選派企業科技副總、發展顧問、集體經濟專家服務團203人。

荊楚大地,科技創新脈動強勁。以下為襄陽市委書記訪談。

記者:馬書記您好,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襄陽要加快建成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對這一定位和要求,襄陽有什麼認識?

馬旭明: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要扛牢引領襄十隨神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全省高品質發展北部列陣的政治責任,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我市科創工作基礎較好,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但存在高等院校不多、創新實力不強、體制機制不優等短板。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創新驅動“強引擎”,鍛造産業轉型“硬翅膀”,加快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顯著、活力迸發、競爭力強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記者:襄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的具體思路是什麼?

馬旭明:一是抓平臺建設。高標準建設東津科學城、高新科技城、尹集大學城,湖北隆中實驗室建設緊密推進,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校區今年8月開工建設,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襄陽示範區明年3月將試運作。二是抓成果轉化。聚焦提升“紙變錢”“錢變紙”能力,推進重點科技項目“揭榜挂帥”,完善“企業出題,高校、科研院所答題,政府協助解題”産學研融合發展模式,推動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技術成熟度高、産業化前景明確的項目落地轉化。三是抓人才隊伍。深入實施隆中人才支援計劃,強化招才引智、招高引新,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技術路線決策權、人財物支配權和資源調動權,讓各類人才在襄陽盡展所長、成就夢想。四是抓創新主體。圍繞重點産業佈局,精準招引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和科創型頭部企業、“獨角獸”企業進駐襄陽。五是抓雙鏈融合。圍繞全市13條先進製造業産業鏈和10大重點農業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每個産業鏈建立一個專家團隊,推動産業鏈創新發展。

記者:襄陽要引領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什麼舉措?

馬旭明:我們探索建立襄十隨神城市群科創協同機制,促進漢江科聯網、檢驗檢測中心等科技資源共用,牽頭謀劃科技合作項目21個,舉辦首屆城市群創業創新大賽、職業技能大賽和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下一步,還將主動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和北京、上海等地科創中心,尋找更多科技合作切入點,形成一批科創引爆點,提升襄十隨神科創水準。

記者:科技創新需要良好環境。在這方面,襄陽市是如何做的?

馬旭明:具體就是強化“三個保障”,打造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一是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稅收、財政、土地等政策,提高政策供給效率。二是強化資金保障。5年內拿出10億元科創資金,支援省內外高校來襄陽建立産業技術研究院。三是強化服務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服務科技人才,在子女上學、住房保障、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真正讓科技人才在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保障、社會上受尊重,在全市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