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銳評 | 環保造假是錯上加錯

作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土壤污染調查弄虛作假、臺賬造假痕跡明顯、自行開展環境保護驗收時弄虛作假……近日,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佈7起典型案例,其中弄虛作假、造假等字眼格外刺眼。

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放大鏡”下,一些地方的環保造假露出馬腳。在湖北省孝感市,督察組隨機抽查臺賬發現,2021年8月至9月,雲夢縣、安陸市兩家垃圾填埋場生化池水質化驗數據連續數天高度雷同,造假痕跡明顯。在山東省聊城市,國衡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對東昌府區東發製革廠地塊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時,通過造假手段為疑似污染地塊洗白。在吉林省白山市,儘管板石礦業礦區生態修復工作久拖不決,白山市自然資源局竟向督察組出具説明,稱“5家礦山基本執行治理方案,實施邊開採、邊治理”,與事實明顯不符。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河北金廠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自行開展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並弄虛作假。明目張膽也好,暗度陳倉也罷,造假手段終歸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環保造假是環保領域的一顆“毒瘤”,解決不了問題,只能一錯再錯、錯上加錯。以東發製革廠地塊為例,環境監測公司調查報告弄虛作假,使地塊不再按照污染地塊相關要求管理,一旦按照計劃變更為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後果難以設想。此外,環保造假不僅影響環境生態,也損害一個地方的經濟生態和政治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講,環保造假比環境污染本身危害更甚。一些地方、部門和企業不是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上下功夫,卻在數據和報告上做手腳,將心思用在如何造假、如何應付檢查上,可謂方向跑偏、心思用錯了地方。

環境保護要的是真抓實幹,靠的是久久為功,那些竭力掩蓋污染事實、挖空心思弄虛作假的歪門邪道與生態環保理念背道而馳。一段時間以來,從綠漆刷山到盆栽復綠,從文件造假到監測數據造假,從斷污水注清水矇混過關到防航拍挂網……環保造假的“花式炫技”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不僅一些企業習慣性造假,一些環保服務機構在利益驅動下環評造假、治污變護污,甚至一些監管部門也裹挾其中,對造假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種種亂象背後既有企業逃避環保責任、一味追逐利益的緣故;更是一些地方和部門環保意識淡漠、監管責任缺失,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具體體現。

根治環保造假,是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環。對造假行為必鬚髮現一起、打擊一起,嚴格執法、嚴肅執紀問責,讓造假者付出沉重代價。事實上,因環保造假獲刑的早有先例。今年3月刑法修正案正式實施,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入刑,打擊污染環境行為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有法可依。此外,無論是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發動廣大群眾提供環保造假的線索,還是加強技術手段創新,加強紅外監測、無人船、管道機器人等在偷排口排查中的運用等,都是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辦法。最重要的還是相關部門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到位,只有把該扛的責任扛起來、該落實的措施落地落細,造假亂象才會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