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提升防洪標準、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一帶五區二十八景”、營造詩意棲居生態環境、推進山水城共融……為了讓襄水重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歷史風貌,傳承襄陽曆史文脈,襄陽市9月27日啟動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工程。

襄水俗稱南渠,全長15公里,距今已有2800餘年歷史,沿線擁有10余處歷史遺跡,如劉備馬躍檀溪處、鳳林關射殺孫堅處、墮淚碑、沉潭碑、劉表墓、杜甫墓等。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襄陽多次對襄水進行分段治理,但受限于長期無活水注入、污水污泥淤積等原因,導致襄水水質變差,少數渠段還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

今年以來,襄陽市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團隊就“襄水古道修復工程”反覆調研論證,于9月中旬編制完成《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工程專項規劃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顯示,該項目始於襄城區宋包水庫,沿襄南大道、環城南路、勝利街至鳳林古渡處,匯入漢江,建設內容包括襄水全域15公里水生態修復、河道清淤、暗渠生態改造、房屋拆遷、景觀提升等。

《方案》要求從五個方面推陳出新,描繪一幅自然生態的襄水文化長卷。一是堅持安全第一,在防洪基礎上進行生態景觀設計;二是找回曆史碎片,還原襄水記憶;三是營造自然生態的襄水廊道;四是構建文化設施,展示體驗襄水獨有的文化韻味;五是豐富市民生活,找到寧靜的棲息之所。

“襄水是襄陽的母親河,是襄陽的文脈,承載著歷史記憶,它的岸線修復和生態提升,對襄陽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提升有著重要作用。”襄陽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項目建成後將呈現出“一帶五區二十八景”的佈局——即襄陽詩意棲居的風光帶,串聯起襄水源景區、鴨湖景區、檀溪景區、峴首山景區、鳳林古渡景區五大景區,共28處景點。在此基礎上,合理配置休閒活動平臺和文化設施,為襄陽市民打造一條開放的城市河濱休閒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