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6日到現在,來自廣東汕頭的服裝供應商張夢(化名)已在杭州的貝貝集團總部等待一週。張夢曾為貝貝集團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供貨,現被拖欠貨款加保證金共約10萬元。
“今天終於見到了貝貝集團副總裁張龍珠,她給出的理由是,因經營不善,公司確實遇到一些資金問題,沒辦法現在支付拖欠貨款,申請破産是他們的選擇之一。同時是因為貝店後臺已嫁接到了阿裏雲,導致帳單系統暫時紊亂。”8月11日,張夢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貝貝集團當下給出的方案就是先登記金額。
對貝貝集團的回復,張夢不能接受。
“説了等於沒説,我們還得繼續等待,錢也不見蹤影,我們不相信貝店沒錢了,更可能是他們高管把錢非法轉移了。”張夢氣憤説道。
8月13日,時代週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供應商登記資訊表顯示,被貝店拖欠貨款的供應商已超過1400家,被拖欠的保證金加上貨款總額超過1.4億元,金額還在不斷增加。
與張夢一樣,很多供應商不能理解,明明自己還在正常供貨,為何平臺突然就沒錢了?
8月11日,時代週報記者致電貝貝集團創始人張良倫,電話始終無法接通。
同日,貝貝集團客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欠款是因之前財務帳單積壓,目前已經在陸續進行處理。
供應商討債
2017年,貝貝集團推出社交電商平臺貝店。2018年,貝店會員用戶突破5000萬,年度活躍用戶增長率高達1837%,一度被視為行業獨角獸。
幾年過去,貝店早已風光不再。
“ 8月6號就已經陸陸續續有供應商過來, 每一天過來的供應商都不一樣。”陳夢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現在貝店的辦公室已經沒人辦公。貝貝集團一共有6層辦公樓,現在只有三樓、四樓有人辦公,其他樓層都已人去樓空。
目前,貝店拖欠供應商款項的類型有三種。一是貝店違約,不按時出帳單;二是供應商在平臺提取貨款,但一直逾期不能提取;三是申請退店的商家,未收到本應30天內退還的保證金。
“我提現6月的錢,到現在都沒提出來。其實7月問題就了,大大小小的商家都沒收到貨款,就發現問題嚴重了。”陳夢表示,貝店現在拖欠自己10萬元左右的貨款加保證金,和其他供應商相比,自己的欠款金額已屬較小。
時代週報記者發現,在上述供應商登記的資訊表中,不乏有被拖欠數十萬、上百萬元貨款的供應商。各家所交保證金也不同,大部分在1萬-5萬元不等,有的甚至更多。
陳夢向時代週報記者回憶,貝店其實在4、5月就有 資金不到位的跡象,但大多數供應商,尤其是小供應商並不知情。
目前,貝貝集團仍未拿出令供應商滿意的解決方案。8月11日晚間,很多供應商反映,貝店後臺發生變動,自己所交保證金在後臺看不到了。這令供應商們更為氣憤。
“目前情況,供應商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可以在訴前或在訴中申請財産保全,要求查封,凍結貝店相應的財産,但前提是貝店要有財産。如果確定貝店已經資不抵債,供應商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産清算。”8月11日,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貨款消失
除關心何時能拿到應得貨款和保證金外,供應商們不理解的是,貝店為何沒錢了?錢去了哪?
時代週報記者了解到,貝店的商業模式,是讓店主擁有和具備貝店整個平臺商品的經營權,店主通過分享轉發等推廣方式在平臺賣貨。
貝店的貨品來自像陳夢這樣的供應商,他們和平臺直接以供貨價結算,平臺再將産品加價賣給店主。
陳夢表示,貝店獲利在一般在15個百分點。
“貝店幾乎不用承擔任何倉儲進貨風險,等於我們把産品委託給貝店來賣給店主,他們來收取服務費,類似于仲介的角色。”8月11日,另一名來自廣東省的個護家清類目的供應商劉成(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劉成4年前開始關注貝店,這幾年貝店成交量下滑很厲害,幾乎腰斬。但即便如此,按照上述經營模式,貝店也不至於出現資金出現問題。
有媒體報道,由於監管部門對社交電商加強管控,過去多級分銷模式被限制。在此背景下,貝店需要補貼分銷商,高峰時期,貝店一個月需要燒掉一億元補貼分銷商。
張龍珠在回復供貨商時,也將資金問題歸結為經營不善。
對張龍珠的回復,大多數供應商並不買賬,他們猜測,部分貨款其實被貝貝集團挪用發展新項目希美APP。
“我從貝店的工作人員處聽説,供應商的錢被投到新項目上面,去囤貨、打廣告、請明星代言。”陳夢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
天眼查顯示,貝店運營主體為杭州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是杭州貝貝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張良倫為執行董事兼CEO,持股比例達51.2%。
希美的官網顯示,希美運營主體是杭州貝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為杭州貝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實控人同樣是張良倫。
今年3月,貝店舉行“貝店×希美2021品牌春季發佈會”。張良倫在會上宣佈,2021年,貝店將All in希美,押注自有新品牌。目前,希美App已在各大應用商店上線。
對供應商上述猜測,目前貝貝集團仍未給出回應。
來源: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