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作為“三問蒼穹”英雄航太員聶海勝的家鄉,襄陽市近年來把傳承航太精神與加強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太夢、強國夢的種子。如今,這一粒粒種子,正在萌芽、開花。
“恭喜你,被我們學校航太航空學院錄取!”
7月10日,18歲的小姑娘王雪穎接到來自清華大學的報喜電話,錄取通知書即將從北京飛到棗陽市楊垱鎮。
“2013年,聶海勝伯伯搭乘‘神十’二次飛天時,我在鎮上的海勝學校讀書。今年他第三次飛天時,恰逢我參加高考。”王雪穎説,“他是我們棗陽市楊垱鎮人,也是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碩士畢業,我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樣,為國家航太航空事業作出貢獻。”
作為“三問蒼穹”英雄航太員聶海勝的家鄉,襄陽市近年來把傳承航太精神與加強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緊密融合,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太夢、強國夢的種子。
如今,這一粒粒種子,正在萌芽、開花。
我對海勝伯伯説——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聶海勝三度探巡蒼穹。
平復了激動的心情,棗陽市楊垱鎮海勝小學六年級學生劉浩宇在日記本上寫道——“我一定努力掌握更多的航太知識,將來乘著‘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去探索宇宙,造福祖國和人民。”
如果不是聶海勝,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個棗陽市西北角的楊垱鎮。
2005年,聶海勝搭乘“神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讓這個小鎮出現在聚光燈下。在各級黨政部門及一些企業的支援下,海勝小學、海勝中學提檔升級,“楊利偉班”“聶海勝班”“費俊龍班”等標牌懸挂在教室門口。更重要的是,老師、家長和學生的信心強了起來。
聶海勝行,我也行!
2005年聶海勝首飛,張雪正在海勝小學讀書。現年25歲的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我無法像聶海勝一樣探巡蒼穹,但我可以像他一樣百折不撓。”2020年,攻讀碩士的她需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面對上百次拒稿,她不斷修改、補充、完善,最終成功刊發。
2013年聶海勝第二次飛天,王雪穎立下了航太報國的理想;今年6月17日聶海勝第三次飛天,劉浩宇又埋下了搭乘“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的種子。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聶海勝的家鄉,“飛天夢”賡續。
我對航太先輩説——
我們要更珍惜、更努力
包括張雪、王雪穎、劉浩宇在內,榜樣的力量,激勵著襄陽市約90萬青少年。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首飛,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20噸的航太器。
“其實,就在發射前兩天,還有數據存在偏差。”2021年元旦,來自航太42所、發射現場技術人員王相宇將發射成功背後的故事,帶到了襄陽市科技館。30個家庭、100余位聽眾聆聽了成功背後的驚險與艱辛。
在航太42所,為周邊學校開展航太知識科普講座已成為一項新老傳承的傳統。
從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航太型號輔助動力源領域技術領頭人楊玲,到“荊楚楷模”、領銜研製“長征五號”消氫點火裝置的鄧康清,再到“神舟”系列逃逸系統發動機配方研製負責人劉學,接力棒薪火相傳。
36歲的張先瑞出生於航太42所原址——襄陽市谷城縣廟灘鎮郭峪村,是聆聽著航太故事長大的一代人,碩士畢業後重返航太42所,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為下一代青少年播撒火種。
28歲的內蒙古小夥何那仁朝格圖帶著航空模型來到襄陽市20中、31中、晨光小學等,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太精神廣為傳播。
晨光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慕妍説:“我國的航太事業起步晚、基礎差,革命先輩為之付出生命,我們這一代要更珍惜、更努力。”
襄陽市24中高一學生孫子墨説:“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每一位青年學子都要學習傳承共産黨人的艱苦奮鬥精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接力賽跑。”
我對未來的自己説——
飛天夢,強國夢,建功一定有我
觀看神舟飛船發射現場直播、聆聽航空科普知識講座、參觀航空知識培訓館……近年來,襄陽市持續在青少年中舉辦這一系列活動。
王雪穎曾參觀襄陽航空研究院並作為學生代表講話:“飛天夢,強國夢,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一定有我。”當她填報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志願時,獲得母親的認同:“希望她成為像聶海勝、劉洋一樣的民族英雄。”
學生、家長認同的背後,是襄陽市多種形式的“四史”宣傳教育。
2020年5月,襄陽市科協、襄陽市教育局聯合授予5713廠航空知識培訓館為全市青少年航空航太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普及航空航太知識,了解航空航太史,感悟“三線精神”。
“去年夏天,一個孩子在‘武漢空戰’版塊駐足觀看。今年春天,他帶著父母又來參觀,給父母講解那段歷史。這樣的孩子,能不愛國嗎?能不積極向上嗎?”館長郭劍峰認為,青少年成長就像種樹,文化知識學習是樹冠,愛國主義教育是樹根,根深方能葉茂,方能樹高千尺。
在第三屆襄陽市青少年科技節“小工匠”七巧科技競賽中,來自全市59所學校的7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製作黨史人物書籤、黨史知識明信片、紅船模型、神舟系列飛船模型,不斷強化青少年對黨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
全市舉辦青少年科普展覽358場次,青少年參觀人數近100萬人次,命名市級科普示範學校33所,建成縣級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5個,500多名中小學生獲得國家專利,獲得省以上獎勵科技創新作品534件。
“這一代青少年都是在網際網路中成長起來的,容易被紛繁複雜的資訊所攪擾,只有將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文化知識學習辯證統一起來,從小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立下強國志向,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成長之路。”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程敬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