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襄陽市委書記馬旭明前往襄城、樊城和高新區,就基層黨建和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開展調研。

襄城區民主路社區黨委整合轄區服務資源,實現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一站式”辦結;通過“1+7”調解庭、“雲調解”等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實現“矛盾不出社區、糾紛化解在基層”。

馬旭明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襄陽具有“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良好基礎,要對標對表學習上海等先進地區“兩張網”的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靈活融合“數字浙江”的先進理念,把現在的“最多只跑一次”改革繼續深化為“一次不用跑”服務,真正實現讓老百姓不跑腿,在家就能辦事。

高新區新華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紅色驛站”為居民提供20多項個性化服務。樊城定中門辦事處在黨群服務中心建立“3+3”服務機制,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屏襄門辦事處馬道口社區探索推進黨群、居民、服務、文化4個“1+1”治理新模式,凝聚居民共建共治力量。

“上級部門下放的職能接不接得住?”“處理不了的矛盾怎麼辦?”……每到一處,馬旭明都與社區工作人員親切交談,詳細了解黨組織架構、“雙報到”活動開展、居民矛盾調解等情況。他強調,要充分發揮黨建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新模式、新方法,進一步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把黨建與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社會治理結合起來,紮實推動各項工作。

襄城區漢丹小區建於1965年,由於企業改制,小區多年無人管理。去年,在老舊小區改造中,住建部門積極探索“天上不漏、地下不堵、空中不亂、路面不阻”,兼顧“晾曬、垃圾分類、休閒娛樂、美觀”的“4+4”模式,小區環境煥然一新。

馬旭明指出,老舊小區改造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發展工程,是順應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的迫切要求。漢丹小區的改造效果是好的,但從我們城市長遠發展來看,力度還要加強,標準還要提升。

馬旭明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好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發展、政府與社會、部門與居民各種要素,形成共建共治共用格局。要深度研究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做到全市統籌、整體推進、連片推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

馬旭明還前往樊城區建華路社區立業小區,調研老舊小區改造、三方聯動等工作。

調研中,馬旭明強調,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居家養老服務,研究相關政策給予支援,鼓勵各地探索志願者積分制,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老街老巷是城市的寶貝,要高品質保護好、維修好、利用好,要積極搶救老街老巷文化,保留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名、巷名。要引進社會資本、暢通融資渠道,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共同提高城市品質。

市領導王忠運、李詩參加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