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風景優美的神定河畔鍛鍊身體(資料圖片)

 編者按:水是清的,山是綠的,城市是宜居的……如今,不論您置身十堰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您登高望遠還是漫步街區,所到之處,無不強烈地感受到勃勃生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為確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多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先後榮獲全國最佳生態保護城市、美麗山水城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殊榮。十堰,已奏響生態文明建設最強音……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十堰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報道,集中展示十堰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敬請關注。

“真沒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小孫女能像我小時候一樣,在清澈的犟河邊玩耍。”只要天氣好,市民楊志金都會領著小孫女在犟河邊遊玩。

楊志金是張灣區花果街辦放馬坪居民理事會會長,從小住在犟河邊。上世紀60年代初,犟河水清澈見底,河裏魚蝦成群。楊志金回憶道:“小時候我放學回家,常拿自製的工具在水裏捉魚。可後來,犟河兩岸工廠、大樓林立,犟河逐漸變成重度劣Ⅴ類河流。魚蝦消失了,清水河成了臭水溝。”

因先建廠後建市、先生産後生活、先建設後規劃等歷史問題,十堰過去有犟河、神定河、泗河、劍河、官山河5條河流污染嚴重,一度成為匯入丹江口水庫的5條劣Ⅴ類河流。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確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2012年以來,我市將包括犟河在內的5條不達標河流治理作為“硬骨頭”,編制5條不達標河流治理方案,由市領導擔任“河長”,按照“先治本後治標、先治污後治河、先地下後地上、先功能後景觀、先建設地下管涵後建設護坡搞綠化、先整治主河道後整治支流、先建主管網後建支線管網、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後治理周邊區域、先建好示範段後全面鋪開”的“九先九後”治理方針,全力實施“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舉措,從岸上到岸下,大刀闊斧整治黑臭水體。工程累計清除污泥和垃圾561萬噸,整治排污口590個,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設生態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網1400多公里。

“這個人工快滲工程,和一般污水處理廠不同,它處理的是已處理過一道的生活污水。”記者走進犟河水質凈化廠,負責該項目建設運營的深港環保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每天處理西部污水處理廠尾水4萬餘噸,達地表III類水排出。

“這是犟河的‘守門員’工程,目的是把污水‘吃幹榨盡’。”市環科所所長、高級工程師暢軍慶説,當前國家規定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後可直接排放。但為提升入庫河流水質,我市又在西部污水處理廠下游增設兩個“守門員”工程,即犟河人工濕地和犟河水質凈化廠,其中犟河人工濕地每天可處理西部污水處理廠尾水3000噸至8000噸,出水水質達地表Ⅲ類標準。

經過多年持續攻堅,犟河已由過去重度劣Ⅴ類河流變為地表水Ⅱ類至Ⅲ類河流,河水清澈。像犟河一樣,十堰城區的神定河、泗河等均建有深度處理“守門員”工程。除引進深港環保公司外,我市還採用PPP模式,引入北京排水集團、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引進人工快滲、紅菌技術、膜工藝等全球主流污水處理工藝30多種,結合十堰實際應用27種,十堰成了名副其實的“污水處理技術博物館”。

我市還籌資1.16億元完成城區4個填埋區4895個含多氯聯苯電容器的安全轉移處置,消除了重大環境安全隱患;拒批有環境風險的項目120個,涉及投資額260億元;清理庫區網箱18.2萬隻,關閉規模化養殖場134家,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560家。

暢軍慶介紹,目前全市35個水質考核斷面已全部達標,有33個達Ⅰ至l類標準,其中Ⅰ類水質5個,l類水質27個。城區5條河水質大幅改善,犟河水質達到Ⅱ至Ⅲ類,劍河水質達到Ⅱ類,泗河水質達到Ⅳ類,官山河穩定在Ⅲ類,神定河已消除劣Ⅴ類。

(文/記者 紀楓波 特約記者 葉相成 圖/記者 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