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爭當“兩山”理論的實踐者和排頭兵,積極探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互贏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州上下對生態環境的呵護,正接受大自然和社會越來越多的回饋,400萬恩施土(家)苗兒女,正在綠水青山中邁入全面小康。

巴東縣東瀼口鎮牛洞坪村花海。(本報恩施圖片庫 譚德魁 攝)

壯麗河山。(本報恩施圖片庫 趙恩峰 攝)

釋放生態紅利,共用生態福祉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來,我州充分共用綠色發展成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猶如世外桃源,週末正好帶著家人來放鬆一下,心情特別舒暢。”1月23日,在咸豐縣忠堡鎮馬倌屯村,來自州城的遊客李俊帶著家人,體驗愜意的田園生活。

談到家鄉的變化,馬倌屯村村民李孟瑩感慨頗多:“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環境變好了,遊客越來越多,青山綠水和空氣就是最好的‘賣點’。”

小橋、流水、人家,馬倌屯村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馬倌屯雖然美麗,但以前卻是咸豐縣重點貧困村之一。

2016年,馬倌屯村借著杭州市余杭區對口幫扶的東風,開始規劃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如今,咸豐—余杭現代農業産業園設施完備,技術成熟,單是花卉園和苗圃基地年産值就達400余萬元。

“我們採取了‘農業産業園+合作社’模式,讓全村村民變為股民,還為100余戶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以智慧農業、農旅融合、宜居宜業宜遊為發展理念,改造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將馬倌屯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咸豐縣忠堡鎮政府駐馬倌屯村“尖刀班”隊員巴登峰説。

“不能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州把發展生態經濟、壯大生態産業作為脫貧致富突破口,帶動人民群眾參與産業發展各環節,通過規模化流轉土地、創辦合作社、引導群眾到工業園區務工,擴大農民土地流轉收入、經營性收入、務工收入等收入來源,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守好綠水青山,做大生態産業的根本落腳點是反哺民本民生。全州854.32萬畝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生態補償範疇,2019年全州共為44.8萬貧困戶發放生態補償資金2.25億元;全州旅遊扶貧直接帶動10萬人從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40余萬人吃上了“旅遊飯”,全州“旅遊+”扶貧模式成功入選聯合國減貧案例。

秋到騰龍洞。(本報恩施圖片庫 任茂盛 攝)

伍家臺茶園層疊如畫。 (本報恩施圖片庫 陶沙 攝)

發展生態産業,推進綠色發展

“我流轉土地種了100多畝大黃,行情好的時候1公斤可賣4至6元,成熟的大黃1畝地可以收入兩三萬元,目前已經還清了10萬元免息貸款,日子越過越好。”利川市團堡鎮雲霧山村35歲的返鄉創業青年劉元禮高興地説。

劉元禮口中的“大黃”是一種中藥材,書名叫“馬蹄大黃”。據介紹,利川當地農民種植馬蹄大黃已有10餘年,是全國聞名的大黃種植基地。

近年來,全州上下全力推進“一谷、兩基地、三示範區、四大産業集群”建設,構建以生態文化旅遊、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為主的現代綠色産業體系。

乘著我州綠色産業體系建設的東風,大黃種植走上了“快車道”。位於利川市元堡鄉的利川市勤隆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有大黃産業示範基地1500畝,帶動發展大黃産業村30多個,每年産品僅供給太極集團就達1000余噸,覆蓋貧困人口近萬人。2018年,勤隆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銷售收入達3300萬元,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我州堅持生態引領,綠色發展水準不斷提升,勤隆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只是我州眾多生態産業企業中的一個。

“十三五”以來,我州硒食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恩施馬鈴薯榮獲“2020全國綠色農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稱號,恩施富硒綠色食品等3個産業集群入選全省重點成長型産業集群,國家硒農産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落戶恩施。2019年,全州硒食品精深加工企業實現總産值124.3億元,佔全州GDP的10.72%;2019年全州生物醫藥全産業鏈綜合産值165.42億元,同比增長22.5%。

5年來,全州産業結構佈局不斷優化,加工業污染治理得以大力推進。

據統計,先後關停退出煤礦45家,謀劃轉型發展煤礦項目24個。完成裸露山體生態修復1.32萬畝,完成礦山生態修復220家。全州累計完成燃煤鍋爐治理331台,“散亂污”企業整治113家,揮發性有機物治理439家,完成1座儲油庫、221座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年銷售汽油量大於5000噸的9座加油站完成油氣回收線上監控設施建設。同時,積極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工作,納入省清單的4家企業已關閉1家,剩餘3家已關閉原生産線,設備去功能化。

為了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全州生態環境系統按年度印發全州重點排污單位清單,按季度對重點排污單位開展“雙隨機”執法檢查,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分類處理,並按季度將檢查處理結果予以公開。2018年以來,共檢查重點排污單位350余家次。

經自查,2020年,全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8.54%、12.63%、5.85%、3.71%,超額完成省定“十三五”和年度控制目標。

宛如仙境。(本報恩施圖片庫 黃波 攝)

木耳山的早晨。(本報恩施圖片庫 覃濤 攝)

厚植生態底色,做實全域旅遊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遊部正式認定並公佈了第二批97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我州利川市榜上有名。

我州旅遊資源豐富,獨有的山水風光、獨特的養生環境、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構築了生態文化旅遊發展的根基。

“十三五”以來,我州立足生態優勢,將生態文化旅遊産業作為“四大産業集群”之首優先發展,成立州全域旅遊委員會、生態文化旅遊産業集群領導小組,將旅遊發展納入對縣市黨委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制定《恩施州生態文化旅遊産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大手筆編制《恩施州全域旅遊規劃》,構建了“一心五帶十區”的全域旅遊規劃格局,明晰8個縣市的全域旅遊發展定位,提出要把恩施和利川兩個市區按照5A級景區標準、其他6個縣城區按照4A級景區標準、一系列鄉鎮按照A級景區標準進行建設,為全州全域旅遊規範有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州圍繞“有機、‘硒有’、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走高品質發展之路,把茶園變成觀光樂園,把茶葉加工變成體驗藝術,把品茶變成旅遊文化,把茶旅融合發展變成綠色崛起、決勝小康的支柱産業,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添動能。

1月31日,宣恩縣萬寨鄉伍家臺村伍家臺貢茶文化旅遊區內遊客絡繹不絕,人們紛紛前來體驗“貢茶”文化。

伍家臺村現有通過認證的有機茶園3600畝,平均每戶村民6畝,還有含硒茶20余萬畝,是伍家臺貢茶的發源地。2008年“伍家臺貢茶”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獲得國內最高級別的農業規範認證和歐盟有機食品、美國有機食品等認證。2019年,伍家臺貢茶文化旅遊區接待遊客62.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億元,帶動安置點及周邊貧困戶就業近600人。

跟伍家臺一樣,鶴峰縣木耳山、恩施市楓香坡等地也因茶産業而頗負盛名。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發展,深入挖掘地質文化、土司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成功打造了恩施土家女兒城、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等一批有文化、有特色、有品質的旅遊精品,運動遊、康養遊、鄉村遊等旅遊新業態持續升溫,2019年全州旅遊綜合收入達530.45億元,同比增長16.5%。

2020年12月,州委七屆九次全會提出“厚植生態底色,加快綠色崛起,譜寫新時代恩施州高品質發展新篇章”總體目標,提出“要將綠色作為恩施州最大的優勢和發展底色,要以更強的使命和擔當加快綠色崛起”,明確將“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作為全州重大發展戰略目標之一,為我州探索“兩山”理論轉化路徑提供了強勁的信心和動力。

千帆競,滿目新。下一步,我州將深入探索“兩山”理論轉化機制,激發新動能,撬動綠色發展乘數效應,努力構建綠色、“硒有”色、民族色“三色融合”的恩施“兩山”理論轉化體系,讓生態價值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效益,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共進,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富民強州之路。

全媒體記者 程芳 通訊員 羅玉梅,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