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美如仙境

暢行畫中

峽谷雲海

盛夏時節,前往恩施大峽谷的遊客絡繹不絕。遊客驚詫于大峽谷絕美風光之餘,對恩施良好的生態環境亦讚不絕口。

因為擁有碧水藍天和清新空氣,恩施市屯堡鄉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此外,恩施市還有5個省級生態鄉鎮、14個省級綠色示範鄉村、91個省級生態村。

恩施市能打造出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背後大有文章。

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過程中,恩施市壓實領導責任,優化幹部考核機制,把環境品質、總量減排、森林覆蓋率、耕地保護等生態指標納入幹部考核體系,有序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引導各級黨政“一把手”推動綠色發展。強化問責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責任追究,真正實現“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由市委書記任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領導小組組長、市長任環委會主任,部門聯動,各司其職,全力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部門生態環境工作職能職責、河長制、環境保護“一票否決”等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應運而生。

2017年,恩施市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市目標責任制考評範圍,涉及山水龍鳳、環境保護、林業工作、“六城”同創、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等12項指標,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成績單”上的重要一環。天更藍,水更清,呈現為看得到的數字,成了領導幹部必須完成的硬指標。

恩施市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刻領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過去的一年中,恩施市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17天,優良天數比例86.8%;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率、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6.44%;森林覆蓋率增長0.1%,森林蓄積量增速4%;恩施市成功創建省級環保模範城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人耳目一新的“成績單”背後,是諸多保護策略和無數人為之付出的努力。

恩施市重拳出擊抓環保專項治理,實施“青山工程”“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凈土工程”,全面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加快推動環保體制創新,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形成“黨委統攬、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環保”工作格局。

許四新是龍鳳鎮環保辦主任,為保住這一方潔凈的土地,他不知道翻了多少材料,走了多少山路,有過多少個不眠之夜。

一次接到群眾電話舉報,有人違規焚燒秸稈,許四新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奮力把火撲滅後,又對村民苦口婆心進行説服教育。村民聽後大為感動,也為自己違規焚燒秸稈的行為感到後悔,表示以後一定會帶頭維護身邊的生態環境。

禁燒“網格化”工作機制在龍鳳鎮層層開展,即鎮領導包村,村幹部包組,村領導包戶,對轄區內的禁燒行為負責,並納入鎮紀委追查機制。若出現問題,將對相關責任領導進行通報、勸勉談話。“三禁三治”等一系列環境保護工作就在這樣高壓監管下紮實開展,也正因如此,才守住了一方凈土,保住了綠水藍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環境保護工作順利推進。龍鳳鎮被評為“湖北省生態文明鎮”,有兩個村被評為“湖北省生態文明村”,許四新也被評為恩施市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個人。

在2017年年終表彰中,共有15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單位、19名環境保護工作突出個人獲得恩施市通報表揚,但這些,只是眾多為環保事業做出奉獻的辛勞者中的很小一部分。

恩施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和水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執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體保護條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項目有序實施,嚴格落實國家“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嚴管重罰、重拳治污壓倒性態勢基本形成。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需搬遷,恩施市嚴格落實。3年內,和諾生物、佳利氣體、凱龍化工恩施分公司3家企業將遷出城區。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以威脅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恩施市的底線。

盛家壩鄉等鄉鎮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不力,恩施市環保局毫不留情,直指問題,並要求未達標單位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責任制,並限期整改。對生態保護不力單位“板起臉”,恩施市從不留情。

各項生態制度因美麗環境而生,因人民的幸福感而生,但條條框框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解鎖大自然的獨特活力,釋放生態恩施的無限潛力。在生態制度的庇護下,恩施市的碧水藍天將永遠留給子孫後代。(本版圖片由童秀清、陳雪波、劉正熙提供)

(本報記者 朱述耀 通訊員 柳惠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