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時節,在恩施市的茶鄉、茶園,隨時都可看到遊客漫步茶園、採茶拍照的身影。良好生態孕育好茶,一片茶葉帶出一個支柱産業。恩施市預計今年投産茶園面積可突破30萬畝,總産值達20億元,綜合産值可實現45億元。
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近年來,恩施市以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為契機,全力推動旅遊服務業、城市建設、有機農業和生態工業“四升級”,舞活生態經濟龍頭,生態經濟“換擋提速”。
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6月,恩施市紅土鄉稻池村在藍天映襯下,格外美麗。短短三年,稻池村“華麗轉身”,從“一淌渾水”蛻變為“稻香天池”,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賞遊玩。
該村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導村民發展漆樹3000多畝、水果500多畝,帶領村民走上一條綠色發展之路,4000余名過去吃“煤炭飯”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屯堡鄉花枝山村是遠近聞名的茶葉專業村,該村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優質茶葉,全村95%的農戶種上茶葉,實現持續增收。
短短幾年,恩施市侗族芭蕉鄉、屯堡鄉、白楊坪鎮等一批國家及省級生態鄉鎮面貌日新月異,高拱橋、二官寨、麂子渡等一個個省級生態村變化翻天覆地。生態産業讓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目前,恩施市擁有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5個、省級生態村91個。漫步鄉村,房前屋後井然有序,清新美麗的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一條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正以崛起之勢在武陵腹地綻放光彩。
堅持“文旅融合”,做活“生態經濟”,推動全域旅遊健康發展。大峽谷、梭布埡、清江畫廊、土司城等景點越來越火,“旅遊+”持續發力、遍地開花。數據顯示,第一季度,恩施市接待遊客23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8%、19.7%,實現了旅遊經濟開門紅。
依託生態優勢,恩施市各類特色産業基地超過120萬畝,榮獲“全國重點産茶縣”“中國名茶之鄉”稱號,“恩施玉露”入選“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恩施馬鈴薯獲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堅持“綠色、有機、生態、富硒”發展定位,恩施市致力打造武陵山區富硒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強富硒綠色食品産業。
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龍鳳鎮杉木壩村聯強生豬養殖場內林木蔥郁、空氣清新,“豬—沼—果”迴圈農業利用模式不僅促進了該村生態環境建設,還帶動周邊30多戶貧困戶就業,年每人平均收入達1.8萬元。
在恩施,綠色生態養殖是特色,更是賣點。2017年,聯強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出欄生豬2萬頭,存欄6000多頭,小水果産量100噸,年收入達3600萬元。
近年來,恩施市發展特色經濟林2.7萬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2017年,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産值48.4億元,同比增長4.8%;特色産業基地常年達120萬畝;種植“兩煙”5.32萬畝,實現“穩中有控”目標。工業發展穩中有進。中國硒谷富硒産業聯盟總部七大服務中心基本建成,全市“規上”企業達93家,完成工業總産值150億元,同步增長12.8%;全市註冊網際網路服務業、電子商務企業60家,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29個,年交易額達8.3億元。
除優化産業結構外,調整能源結構也是重點。近年來,恩施市相繼關閉了巴王酒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點污染企業,並全面完成落後産能淘汰工作任務。2017年,恩施市關停煤礦4家,化解煤炭過剩産能24萬噸。完成州城城區63台鍋爐淘汰工作,城區鍋爐淘汰和清潔能源替換工程基本完成全淘汰和全替換。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對新增項目實行嚴格準入制度,杜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進入,減少新增污染源。對恩施山寨皮革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實施強制清潔生産審核,完成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華新水泥廠煙氣脫硝項目等26個減排項目;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排污等行為。
在快速發展中,恩施市保持綠色發展定力,走出了一條“綠富共贏”之路。未來,以“一谷、兩基地、三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圍繞打造富硒産業集群目標,恩施市將建成富硒科技産業園省級科技示範孵化器,富硒産業年産值有望突破200億元,切實把硒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全媒體記者 趙盛迷 童秀清 通訊員 柳惠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