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彈新曲,青山作好畫。
陽春三月,記者走進崇陽縣港口鄉,感受醉人綠意和勃勃生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港口,用一串串堅實的行動,讓綠色生態釋放發展紅利。
率先禁塑——
從“唱反調”到“大合唱”
港口鄉位於崇陽縣東南部,因“八港一河”匯集於此而得名,是崇陽縣版圖面積最大的鄉鎮,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
過去,本該是環境優越的生態之鄉,沿路、沿河卻飄著紅紅綠綠的塑膠袋,堆著成片的一次性食具。
山清水秀之地,豈容塑膠垃圾圍困。
2019年4月,港口鄉全體幹部大會上,鄉黨委書記張朝暉鄭重宣佈,在全省率先“禁塑”。
第一步,鄉機關、鄉直部門、醫院學校帶頭,使用環保食具。只要出現一次性食具的,直接對負責人進行通報、約談。
第二步,強勢宣傳。播放塑膠製品危害視頻,通過“灣子夜話”,面對面解惑釋疑;組織學校召開主題班會,“小手”拉“大手”。
禁塑到底,既堵又疏。
政府出錢購買環保袋、可降解購物袋、玻璃杯等,置換出超市、農戶家中一次性塑膠製品。
給賣菜店分發“共用菜籃”;流動廚師、餐館發放獎補資金購置不銹鋼食具;各村灣免費提供50套“共用食具”……
禁塑前,港口鄉塑膠袋每年使用量約為500萬個,一次性食具每年使用量約為100萬套。
如今,在港口鄉已難尋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蹤影。
那些以前唱反調的人,都自覺加入禁塑大軍,表示要為子孫留個好環境。
石漠造林——
從“逃鼠窩”到“桃樹窩”
“北有塞罕壩沙漠造林,南有桃樹窩石漠造林。”在全省,只要熟悉滅荒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人,聊到崇陽的“桃樹窩”,都豎大拇指。
“桃樹窩”是港口鄉最大連片石漠化荒山的核心地帶,滿山石頭和芭茅,沒人願意到山上去,原來被當地百姓戲稱為“逃鼠窩”。
這裡是著名的“火窩子”,一到乾旱季節,縣、鄉、村的幹部就手心捏汗,提前排好班,隨時上“火線”。
2016年,在外創業的村民龐余良等三人響應政府號召返鄉造林,採用“基地+農戶”的模式,由農戶出土地,基地與農戶9:1分紅,共同開發這片荒山。
在海拔近千米的石頭山上栽樹,談何容易!砍芭茅、打樹垱、栽苗木、背水澆……為了節省時間,村民們都是拎著速食麵、饅頭等乾糧上山幹活。
就這樣一垱垱的挖,一棵棵的栽,近2萬畝的石漠化荒山,已有1.5萬餘畝披上了綠裝。桃樹窩再也沒發過山火了。
在外面生意做得好好的,怎麼跑回來在石頭縫裏栽樹?
龐余良説,錢存銀行不如存在山上。種了樹,挖不走、爛不掉,一本留給子孫後代的綠色存摺。
“石漠造林的神話,被港口新愚公實現了。”
港口鄉已圍繞桃樹窩基地規劃了“愚公嶺”項目,屆時將成為展示“水滴石穿”精神的平臺,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産業帶動——
從“一花開”到“滿園春”
3月26日,港口鄉小沙坪村扶貧車間內歡聲笑語,10多名村民正將一株株黃精苗分揀、打包、裝車。
“這批黃精苗一共有4萬株,每株0.4元……”勁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金勁松介紹,最近來自各地的訂單不斷。
在勁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小沙坪村已完成村集體種植黃精500畝,大戶種植500畝,林下種植500畝,計劃發展到1000畝,年産值可超2000萬元。
打造萬畝“國藥谷”,已培育勁松、優源、國民、國海四大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形成百畝以上藥材基地10個,千畝以上基地5個,加上零散農戶種植,總面積已逾萬畝。
港口鄉制定了“一撐四動”産業發展新框架,即以楠竹、中藥材主導産業支撐,特色産業帶動、旅遊産業聯動、大戶産業協動、文化産業共動模式,促進産業“開花結果”,增加百姓收入。
過去的主導産業楠竹加工企業,已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9家,直接帶動周邊農戶就業220多人,間接帶動農民增收3000人,年産值約1.1億元。其中已有2家企業成功進入農産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還要帶全鄉。
全鄉已建成千畝以上基地8個,中小型基地16個,包含楠竹、火龍果、吊瓜、中藥材、石榴、黃桃、草莓、小龍蝦等近17個品種,帶動農戶2000人增收。
“留住綠水青山,守住金山銀山!”張朝輝説,這是紅線,也是底線。
(全媒體記者 劉文景 王莉敏 特約記者 胡向輝 通訊員 饒海濤 方旻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