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平

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將支撐武漢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引領帶動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輻射全省全域加快實現高品質發展。鄂州與武漢地相鄰、人相親、路相通、産相融、水相依,是光谷科創走廊東延第一站。鄂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挺起全省科技創新的“脊梁”,為湖北建設科技強省貢獻鄂州力量。

聚力放大“頭牛”效應,奮楫建設科創走廊“橋頭堡”。鄂州將全面承接武漢科教、人才、産業等資源外溢東擴,形成1+1>2的“頭牛”效應。構建多層次創新空間,以“高新大道-吳楚大道”為橫向創新産業發展軸,以武鄂邊界連綿線為縱向創新平臺佈局帶,高標準規劃建設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和鄂州機場臨空組團。依託現有産業基礎,加快産業優化整合,重點推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製造、航空物流、醫療健康等産業園區建設,形成多個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創新節點。打造高水準創新平臺。深化與中科院武漢分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引進一批重點實驗室。推動華中師範大學梁子湖校區建設,建成中科院沼山長基線原子干涉科學觀測設施平臺。探索“飛地”合作模式,與武漢共建東湖科學城,謀劃武漢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項目等大科學裝置落戶。

聚力形成“倍增”效應,不斷壯大企業創新“生力軍”。鄂州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更多高新技術企業高品質發展。做大增量。積極對接武漢萬億級産業集群,開展鏈長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園區招商,引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臨空經濟、數字經濟産業。深化“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鄂州”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速度,推動萬度光能、中部醫療、深紫科技等項目産業化,努力形成規模效應。做優存量。加快“技改提能、製造煥新”,推動鄂鋼公司、鄂州電廠等企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引導三安光電、順豐集團、容百鋰電等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支援企業實施國家、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培育壯大更多“隱形冠軍”、“科技小巨人”和“瞪羚企業”,推動更多科技企業上市。做強變數。推進園區校區社區“三區融合”,加快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探索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幫助中小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引進培育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聚力打造“高地”效應,加快形成創新孵化“動力源”。鄂州將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匯集融合。形成更開放的人才環境。深入實施“新鄂州人”計劃,對緊缺性創新人才開闢綠色通道。實施國家、省創新人才和市“333”人才團隊項目,引進國際國內頂尖人才。完善科研人員發明成果分享機制,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挂帥”制度。實施“鄂州工匠”計劃,培育更多高級技工人才。形成更友好的金融環境。大力引進股份制銀行、科技銀行、投資機構,支援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壯大資本實力。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設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推進科技金融服務和産品創新,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增信服務。擴大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構建覆蓋研發、中試、産業化等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支援鏈條。形成更高效的營商環境。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暢通專利申報流程。加快“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對科技創新項目實行“事前介入、全程幫辦、後續跟蹤”的保姆式服務。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和普惠性財政補助政策,清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強科學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營造謀創新、抓創新、促創新的良好氛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