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堰將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實施科技創新“五大工程”,著力打造科技強市,讓“科技創新之火”燃得更旺,以創新驅動實現高品質發展。

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打造重才留才集聚地。深入實施“武當人才支援計劃”“民營企業引才計劃”,探索人才共用機制,推動“院士專家十堰行”常態化。堅持在科研一線、生産車間、項目建設一線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暢通人才流動、産學研合作渠道。大力營造尊重知識、支援創新、追求卓越的環境,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保障機制,設立科技創新人才直接獎勵資金機制,全力解決好各類人才居住、醫療、子女就學等後顧之憂,以項目聚才、以環境養才、以暢通用才,讓科技創新千里馬競相奔騰。

實施創新平臺建設工程,打造科研要素強磁場。深度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爭取將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向十堰輻射延伸,促進創新要素在區域間優化配置、高效聯動。以秦巴山片區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以十堰高新區為依託,加快“國家級創新型城市”“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建設,推進湖北醫藥學院高等級病原生物實驗室、麻醉與疼痛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5家省級産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推動創新型縣(市)建設全覆蓋,力爭建成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0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500家以上,打造一批突破性、引領性、平臺型的綜合科學研究基地。

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打造創新創造主力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家在創新中的關鍵作用,以“雙百”(百強企業、百優産品)行動和全民創新行動為抓手,持續深化與中國工程院戰略合作,著力培育壯大更多創新能力強的領軍企業和成長性好的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力爭“十四五”期間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以上。聚焦“專精特新優”,引導企業從“被創新”向“要創新”轉變,培育壯大一批細分領域“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推動産業不斷邁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實施創新成果轉化工程,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打通財政投入、資質認定、環境營造等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拆除成果轉化“籬笆墻”。強化産學研深度合作,探索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建立離岸雙創基地,搭建企業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合作平臺,促進創新鏈和産業鏈精準對接。聚焦構建“一主三大五新”現代産業體系,狠抓産業關鍵技術攻關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力爭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智慧財産權,帶動一批關聯産業,切實以“錢變紙”推動更多“紙變錢”,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産業之果”。

實施創新活力激發工程,打造有力保障大支撐。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當好服務科技創新“店小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市級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落實“揭榜挂帥”制度,推動項目、基地、資金、人才一體化配置,給經費管理鬆綁、給項目管理放權、給科技人才減負、給人才流動清障。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探索實施“科創貸”,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力爭在2025年市本級財政科技支出佔地方財政支出比重達5%。推進高校企業職稱評審制度改革,落實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真正把論文寫在産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