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東風輕卡實現500種車型共線生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肖陽 攝)
宜昌建成年産40萬噸合成氨生産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朱燦義 攝)
襄陽領航北翼高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5年突破7000億元!
全力衝刺10000億元!
4月2日,全省區域發展佈局暨縣域經濟工作推進會為襄陽描繪宏偉藍圖。
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襄陽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601.97億元,恢復至2019年95%左右的水準,總量繼續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國前50強。
從不足5000億元,到突破7000億元,再到衝刺10000億元,襄陽市吹響了再奮發、再前進的衝鋒號。
突破7000億汽車産業再上新臺階
2020年,極不平凡。
面對經濟重振、戰貧戰洪的雙重壓力,襄陽市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了民生和穩定底線。
進入“十四五”時期,襄陽市提出經濟總量要突破7000億元,破解湖北沒有5000億到10000億城市的發展之痛。而增長的最大底氣,來自於佔據襄陽整個工業産值1/3的第一支柱産業——汽車産業。
襄陽市決策層表示:“襄陽的汽車産業形成了核心零部件製造、整車檢驗檢測、銷售服務,包括研發等一系列的産業鏈,便於汽車産業在這集聚發展,為襄陽汽車産業逆勢增長奠定了基礎。”
“十四五”期間,襄陽市將順應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新三化”發展方向,打造汽車産業新的增長點——一是創建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二是創建國家級的車聯網先導區,以這兩個創建為抓手,進一步帶動汽車産業的轉型升級,再上新臺階。
圍繞新目標,該市將盡力推動資源要素在“襄十隨神”城市群內部流通順暢、整合共用,提升産業集群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水準,構建産業垂直整合、多元融合態勢和塊狀佈局、交替領先發展新格局,切實發揮襄陽市在城市群開放合作中的戰略引擎作用。
衝刺萬億下好“協同”先手棋
3月24日,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滿載50個集裝箱貨物的“襄西歐”國際貨運班列從襄陽自貿片區金鷹物流園出發,首次實現整列發運。
“以往‘襄西歐’都是零散發班,到西安國際港務區再進行編組。這兩年,隨著整個漢江流域城市群對國際物流行業的需求不斷提升,‘襄西歐’具備了整列發運的條件。”襄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李莉表示,這50個集裝箱除了本市企業的汽車零部件産品外,還有來自十堰、隨州、仙桃以及河南省駐馬店市各類物資。
面對“衝刺萬億”的歷史使命,襄陽市需要下好“協同”先手棋。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十四五”期間,襄陽市計劃投資1213億元,建成高速公路117公里,實現所有縣(市)通兩條及以上高速公路;提檔升級農村公路4000公里,改造危橋418座;建成高等級航道53公里,漢江襄陽以下實現千噸級航道直通長江;加快實施襄陽機場飛行區改擴建工程,提升機場服務能力,拓展機場航線網路。
促進“襄十隨神”城市群先進製造業集群融合發展。推動襄陽建設漢江流域區域性創新中心,以汽車、裝備等領域為突破口,搭建開放創新平臺,聯動十堰、隨州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形成“十堰商用車、襄陽乘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隨州專用車”産業集群,協同推進整車製造、關鍵零部件、車聯網等領域創新,聯合武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産業走廊。
打造西部地區非省會城市共建城市群典範。構建襄陽與宜昌之間的“快旅慢遊”交通網路,統籌長江三峽、神農秘境、世界遺産、智慧三國、始祖炎帝等特色旅遊品牌,攜手打造精品線路和旅遊産品,構建覆蓋全省的智慧旅遊體系。
省政協副主席、襄陽市委書記馬旭明表示,襄陽市既要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又要積極做好協同發展的大文章,加快“襄十隨神”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強與“宜荊荊恩”聯動發展。
襄十隨神,北翼振翅,正欲高飛。
宜昌振翅南翼突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通訊員徐棟
支援宜昌加快發展、提升能級,推動重點産業五年倍增,經濟總量向萬億級邁進。
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的實施意見》(下簡稱《實施意見》)中的這句話,讓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格外興奮:“這為宜昌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綜合實力居全國百強城市第51位
宜昌,位於長江中上游接合部,因三峽工程聞名於世,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一度“化工圍江”,宜昌壯士斷腕,對沿江134家化工企業實行“關改搬轉治綠”。
“不是簡單地物理搬遷,而是涅槃重生。”宜昌聚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朝暉介紹,作為遷至姚家港化工園區第一家建成投産的化工企業,公司經過轉型升級,産能擴大7倍,産品種類翻了3倍,已成長為全省最大的水處理劑生産企業。
“從2016年到2019年,宜昌精細化工佔化工産業産值比重從18.6%提高到36.2%。”宜昌市經信局局長丁慶榮介紹,近年來,東陽光創新藥仿製藥一期、廣汽宜昌基地、三寧乙二醇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在宜昌相繼建成,文化旅遊、建築業成長為千億産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40家,上市公司12家,創新能力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53位,發展質效明顯提升。
尤其是2020年,歷經戰疫、戰洪、戰貧三場硬仗,宜昌開工總投資額、招引到位資金雙雙突破千億元,工業連續9個月、投資連續6個月保持當月正增長。
到2020年,宜昌地區生産總值達到4261.42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突破10萬元,均為2015年的1.4倍,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城市第51位,宜都、枝江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
“南翼”振翅,聚力綠色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宜昌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創新中心,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産業為重點,建設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聯動荊州、荊門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關鍵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興發集團旗下興福電子公司副總經理杜林説,公司經過10多年持續攻關,攻克電子級硫酸製備的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電子級硫酸二期智慧生産線於今年3月11日建成投産,“目前産品供不應求,全年訂單已滿。”
以興發、宜化、新洋豐等龍頭企業為主體,宜昌、荊州、荊門三地首次以宜荊荊磷化工産業集群亮相,參加2020年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共申報47個平臺服務和實體項目,獲得了首批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000萬元。
目前,“宜荊荊恩”城市群共有15個專業化工園區,規模以上化工企業237家,已形成精細磷化工為主,配合煤—氟—硅—鈣—鹽—石油化工的完整迴圈産業鏈。其中,年産值過百億元的企業10家,11家企業進入中國石化企業500強,部分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準,6種産品産銷量全球第一。
丁慶榮表示,下一步,宜昌將聚焦聚力産業聯動發展,推動綠色化工、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旅遊、農産品深加工等産業在“宜荊荊恩”城市群綠色聯動發展,聯合三地加快打造國家級現代化工産業集群、生物經濟先行區。
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支援襄陽和宜昌提升能級,推動重點産業五年倍增,經濟總量向萬億級邁進。
推進襄陽建設漢江流域區域性創新中心,以汽車、裝備等為突破口,聯動十堰、隨州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推動宜昌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創新中心,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為重點,聯動荊州、荊門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級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綜合保稅區。
加快“襄十隨神”集聚協同發展
建設“襄宜南”宜居生活和都市休閒組團、“丹河谷”綜合産業集聚和生活服務中心組團、“竹房神保”城鄉融合發展組團、“隨棗”一體化發展組團。
加快實施鄭萬高鐵襄陽至萬州段、福銀高速瓶頸路段擴容改造、漢江航道整治、襄陽和十堰機場改擴建等重大項目。
支援建設十堰商用車、襄陽乘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隨州專用車基地,聯合武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産業走廊。
加快“宜荊荊恩”城市群綠色聯動發展
推動宜都、枝江、松滋等地開展跨江合作,促進當陽、沙洋等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
加快推進三峽樞紐聯運轉運體系、荊州至荊門鐵路、滬渝高速擴容改造、宜來高速、宜昌機場改擴建、恩施機場遷建和一批過江通道等項目建設。
支援宜昌、荊州、荊門打造以磷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醫藥化工、化工新型材料為特色的國家級現代化工産業集群。發揮宜昌生物醫藥、荊州和荊門生物農業、恩施中醫藥等優勢,加快壯大産業規模,加強與武漢國家生物産業基地互動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