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符合條件的高校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作為主要導向和衡量標準,讓科技成果奔著應用去……3月18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省發改委副主任朱世宏解讀《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25條”)時表示,我省將以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為重點,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根據“25條”,湖北省將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圍繞創新鏈和産業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人才雙向流動通道,實施企業科技專員計劃、實驗室項目經理人制度。出臺“楚才卡”實施辦法,提供落戶居留、商事政務、醫療保健、安居保障、子女教育、出入境等“一卡通”便捷服務。

同時,深入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劃”,暢通上市“綠色通道”制度。支援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爭取“四板”改革創新試點。加快設立科技創新專板。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産權制度。實施科技項目揭榜制,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湖北路徑。推動高校設立新型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聘用技術經紀人。

湖北省還將著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數據共用交換體系以及公共數據開放機制,出臺湖北省公共數據開放辦法。加快推進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市場、武漢光谷聯合産權交易所等要素交易平臺建設,支援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設立技術交易分市場。

省發改委稱,“25條”瞄準湖北省各類要素市場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聚焦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範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著力解決要素“錯配”“低效配”。通過建立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生産要素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各類市場主體獨立配置要素資源,最大程度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以更好集聚國內外先進生産要素,加快培育新動能,推進我省經濟重振和高品質發展。

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湖北省將把各地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試點經驗上升為制度,並建立健全要素價格形成機制、要素市場運作規則和要素參與分配製度,形成全省要素市場制度體系。

相關連結:“25條”力推要素配置市場化

3月1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政務辦等部門就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工作回答了記者提問。

採集挖掘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1000項

省科技廳副廳長葛琳介紹,去年,“聯百校轉千果”系列活動共促成高校與企業達成645項合作意向,其中172項簽訂合作協議,成交總金額達4.1億元。今年我省將採取每月“聚焦一個産業(主題),推介一批成果,發佈一批需求”的方式,從3月開始,聯動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市州科技局或有關政府部門、産業園區以及龍頭企業,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區域、“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為重點,開展“聯百校轉千果”活動5至8場,爭取促成成果轉移轉化意向200項以上,意向金額10億元以上。

同時,將依託活動開展“十百千”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建設,聯動10家以上技術轉移機構、100名以上技術經紀人,採集挖掘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1000項。

今年建1到2家省級人力資源産業園

省人社廳副廳長董長麒表示,要壯大市場配置人力資源“主陣地”,加快發展湖北人力資源服務業,力爭2021年再建成1至2家省級産業園,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化、專業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助力勞動力和人才更高品質流動。持續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覆蓋面,深入實施“湖北省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大力實施“我興楚鄉、創在湖北”返鄉創業行動,發揮省級返鄉創業示範縣、示範園和示範項目的引領作用。

去年,全省新就業人員中靈活就業達40萬餘人,已佔1/3強,靈活就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董長麒表示,我省將落實社保補貼、創業補貼、技能提升補貼等政策,並將更大力度鼓勵各地建設零工市場,為靈活就業提供更多門路。

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

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田五紅説,我省將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和管控,省、市、縣三級同步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年度項目庫建設,落實分級分類保障用地,著力培育規範、健康、高效、有序的土地二級市場。

深化産業用地出讓制度改革,在開發區或其他工業園區、産業功能區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落實“增存掛鉤”機制,指導各地分類定向處置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統籌存量消化處置與新增計劃指標使用。開展土地出讓和存量建設用地消化處置專項治理行動。加快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出臺全省低效用地再開發實施意見。實施“畝産論英雄”,積極推進土地全流程精細化管理。

力爭湖北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嚴宓稱,目前湖北省已建成“光谷聯交所+全省17個市州分支機構、省聯合交易集團+12個專業交易平臺”兩個“1+N”的市場體系。湖北省股權、智慧財産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一批交易平臺快速發展,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武交中心託管企業數、掛牌企業數、融資總額、特色産業板塊數等指標居全國前列。2020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市場交易規模、引資規模、納入企業參與度等市場指標居全國首位,累計配額成交3.56億噸,佔全國50.8%;成交額83.51億元,佔全國54.4%。湖北環境資源交易中心創新開展富餘排放量上線交易,承擔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國家試點任務。

下一步,湖北省將積極推進全國碳排放權登記結算公司和湖北交易場所登記結算公司等新興交易平臺建設。大力爭取湖北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不斷豐富和創新各類交易平臺服務功能。

除涉密和敏感數據外全部共用定期更新

省政務辦副主任胡雅南介紹,目前湖北省已基本建成湖北省大數據能力平臺,建成了人口、法人、電子證照、社會信用、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共用材料6大基礎數據庫和30多個專題數據庫,對數據進行精細化管理。目前省直部門和市州分別在大數據能力平臺發佈數據服務2400多種和15000多種。按照“共用是原則、不共用是例外”的原則,省政務辦會同省直部門和市州,梳理數據共用責任清單,除涉密和敏感數據外全部共用,並定期更新。

為推進政務數據有序共用,湖北省先後出臺《湖北省電子證照管理暫行辦法》《湖北省政務數據資源應用與管理辦法》,前者從法律層面明確了電子證照的概念及其法律效力,後者從今年4月1日起施行,構建了政務數據全鏈條管理體系,為數據應用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也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減時限、減材料、減環節、減跑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