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筆者走在十堰市鄖陽區南化塘鎮羅堰村透水磚鋪就的遊步道上,眼前青山綠水、香菇大棚林立,耳畔雞犬相聞、兒童嬉鬧,一幅悠然農家樂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剛從田裏忙活回家的陸老伯樂呵呵地説道:“自從實施了水土保持項目,村裏的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有時間我們就會三三兩兩的在河邊遊步道散步遊玩。住在這裡心情很好,我孫子、孫媳婦要接我進城,我都不想去,重孫也是一回來就不想走。”

近年來,鄖陽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鄉村振興描繪生態底色。2020年,鄖陽區水利和湖泊局以水利部定點幫扶為契機,推進實施“八大工程”幫扶脫貧,水利行業在鄖陽區傾斜支援2020年中央水利項目11個,投資9712萬元,主要用於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防治、灌區改造、新建水庫、水庫除險加固、小型水利維修養護、生態修復等8類水利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央投資7604萬元,佔中央投資計劃的78%;以中央、省、市級水土流失重大治理項目為抓手,帶動全區面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開展,為鄉村生態振興工作營造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截至2020年12月中旬,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44.19平方公里,佔年計劃49.31平方公里的89.62%。

以創新理念求突破

在傳承傳統治理模式的同時,鄖陽區還積極創新水土流失治理新思路,推進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抓手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優化布設水土保持植物、工程和農業耕作措施,構建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三道防線”立體控制水土流失;變單一措施為綜合施治,將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産業發展等結合起來,提升綜合治理效益;實施“以獎代補”試點,通過激勵政策“蝴蝶效應”、治理典型“鯰魚效應”,激活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實現“要我治”向“我要治”轉變,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新治理格局。

2019年以來,鄖陽區搶抓“全國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試點縣”機遇,不斷探索,用好以獎代補項目中央財政投入資金2000萬元,吸納建設主體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59平方公里,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656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落實責任促成效

近年來,鄖陽區將水土保持工作作為增進民生福祉、增強群眾獲得感的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河長制目標責任考核重要內容,激發了各級水土保持工作人員幹事創業的熱情和責任。同時,充分發揮區水土保持聯席會議辦公室作用,年初分解年度任務至各級各部門,年終統一考核排名,排名靠後的對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全面落實地方政府水土保持主體責任及部門工作職責,協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

據了解,鄖陽區水利和湖泊局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全面規劃,注重自然修復,突出綜合治理,重點實施生態修復、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水土保持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20年,鄖陽區重點組織實施了羅堰小流域綜合治理續建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譚山項目區,鄖陽區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69平方公里,以此帶動全區9個鄉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