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平 資訊與數學學院教授、碩士

“孜孜不倦”是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春風化雨”是他對學生濃厚的關愛;“堪為表率”是同事對他的高度褒揚;“良師益友”是同學們對他的真情稱讚。

在教書育人的這片沃土上,他一直躬耕不輟,奮力開拓,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與同學們零距離接觸,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並展開自己的獨立思考,探索著“課堂教學”與“課程考核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在今年上半年的特殊情況下,他充分利用長江雨課堂與班級QQ群進行線上授課,圓滿完成了140學時的教學任務,並思考著線上授課的新問題。

他常説:“只有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得精細、紮實、溫暖,從而促進學生的長足發展,實現教師‘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崇高追求。”

他,就是資訊與數學學院的何先平教授。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何先平教授一直秉承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他始終強調: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習的結果最終也將體現在學習者身上。何教授更是時常叮囑年輕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往往比學習本身更為重要!”

“教學活動絕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工作,而是師生雙方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師應該是啟發者,更應是優秀教學觀念的先行者。”課堂上,何教授總會在講解關鍵知識點時稍作停頓,提醒同學們認真做好筆記。他也會留足時間給同學們思考,然後鼓勵大家就本堂課的內容發言。何教授讓同學們以寢室為單位,思索一個問題,課下查資料做準備,然後給全班帶來一堂生以學生為主體的講演。

何先平教授所從事的數學基礎教學工作,雖然內容略顯單調,但他認為學習的觀念是共通的,因此有意識地援引歷史上著名數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將數學研究領域所體現出的發散式思維、縝密的推理引入到學生的頭腦中。在為應用數學研究生講授《多元統計分析》課程時,何教授以其生動的講解、清晰的表達、細緻的分析、良好的互動,深受研究生們的喜愛。

在何教授看來,新時期的大學老師除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之外,還應擁有堅毅、自信、踏實等品質,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人生、認識社會。在課堂上,何教授注意將書本知識與社會人生相連,用自己豐富的閱歷,幫助學生在迷惘之時找到目標。何教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無數學子,使他們在接收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熏陶。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將課堂內容運用到社會生活中

戰國著名思想家荀況有雲:“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意思是説:懂得許多道理卻從不付諸實踐,雖然知識很豐厚,也必將遇到困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何教授深知實踐的重要性。他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拓與能力的訓練,在保持課程節奏的同時,擯棄了“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思考題、討論題、論文題,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力圖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堂延伸至課外。

《抽樣調查》是數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教授學生依據隨機的原則,通過樣本調查,運用概率估計的方法,推斷有關研究對象的總體特徵。該統計分析法因“準確性高、適應面廣、實效性強、經濟性好”而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何教授在為同學們授課時,便積極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他以佈置研究論文的形式,要求同學們結合生活實例設計抽樣方法,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作業,並上臺做詳細講解。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生不再受慣性思維的拘泥,根據自己的觀察去思索去探尋,在實踐中運用並牢固掌握了所學知識。與此同時,師生共同思考,相互補充,變“單向輸入”為“雙向交流”,保持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苦心孤詣,弦歌不輟:創新課程考核機制,提升實際教學品質

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教學品質、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一直是何先平教授關心與思考的問題。近三年來,何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上,不斷嘗試著“教學方式”與“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針對一年級學生對大學的學習方法尚未完全適應的特點,何教授在日常教學以及期末考核中採取了新的措施:學生的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和“卷面分數”兩部分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時成績”這一板塊中,何教授所採取的考察方式更加多元化:第一,到課情況與平時作業20分。第二,隨堂進行3次開卷小測驗,每次20分,共計60分。第三,課程結束前兩周撰寫一篇小論文,滿分20分。

學生若想取得好的平時成績,雖然過程變得稍難了些,但何教授也有著十分人性化的關懷。例如,隨堂測驗的時間與內容會提前一週告知學生,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小論文的內容不拘泥于學科範疇,既可以是學習的感受與體會,也可以是課外知識的習得,但必須原創,不得抄襲。

何教授的考核模式改變了過去“一考定成績”的固有套路,將平時考察與期末考試有機結合,既使學生感受到了來自課堂的壓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可。

何教授十分關注學生的‘學’,始終認為學習是一個生態系統。他的教學設計實現了‘教輔相結合’的目的,形成了‘課前、課中、課後’的整體構架,是‘有重點,有難點’的良好體系。

讚聲不絕,歸之若水:醉心於教學改革,源於對學生發自肺腑的愛

“每次路過何教授的辦公室,總能看到他抱著一摞作業薄,伏在案前認真批改。由於實行全新的考核模式,何教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常常會加班至深夜。”研二的李進同學回憶道,“然而,何教授卻從來沒有一句抱怨。除了認真批改作業,他還會統計同學們的期末考試及格率,仔細分析大家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為改進授課方法和考核模式提供科學參考。”

在多年的教學中,何先平教授先後四次獲得長江大學教學品質優秀獎,2014年被評為“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獲評“2015年度感動長大人物”、2016年獲得“任大龍獎教金”、2017年被評為“長江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等。在以往學年學生課堂教學品質評價中均得到了95左右的高分。面對纍纍榮譽,何教授卻説:“對教學工作盡心盡力是教師的本分,學生的認可比任何榮譽都來得珍貴。”

一番辛勤的耕耘,一片真情的澆灌,一陣醉人的芬芳——何教授勤勤懇懇,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用自己對學生濃濃的關愛和對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心,贏得了師生的共同尊敬,譜寫了桃李天下的絢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