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中心醫院醫生進村健康扶貧。 (荊州中心醫院供圖)
閱讀提要
荊州40多萬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率達74%左右,其中因病致貧率高達58%。健康是“1”,其他是0,如何築牢這58%貧困人群的健康防線?荊州全面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實現貧困人口參保全覆蓋,減輕看病負擔,為貧困戶“除病根”“拔窮根”,築牢健康之基。
“小病扛大病拖”成歷史
35歲的朱玉青終於當上爸爸,他説是健康扶貧圓了他的夢想,也救了他的家庭。
朱玉清是沙市區岑河鎮白瀆村村民,3歲時因為高燒患上小兒麻痹症,腿腳行動不便。妻子徐偉患先天性心臟病,生育風險較高。2015年荊州市民政局和荊州市中心醫院幫助徐偉做了心臟修復手術,絕大部分住院醫療費得到報銷。養好身體後,徐偉順利生下一個健康可愛的寶寶。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江漢平原貧困的主因。江陵縣從2016年開始率先試點所有健康扶貧政策,把當時所有關於健康扶貧的政策‘串珠子’一樣串了起來。”荊州市醫保局副局長樂梅介紹,在此基礎上,全市逐步統一執行健康扶貧“985”政策,即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90%,大病、特殊慢性病醫療費用報銷80%,年度個人負擔醫療費控制在5000元以內。
荊州市扶貧辦副主任劉勝介紹,荊州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醫療費用實現定點醫療機構“一站式、一票制”即時結算。去年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2.78%,門診慢性病就醫實際報銷比例92.31%,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看病貴”的問題。
小病不用出村
“我和老伴都有高血壓,家庭醫生經常來給我測血壓、檢查身體。”公安縣甘家廠鄉炊皮山村年過八旬的貧困戶薛光新説,跟政府簽了一份合同,平時有個頭痛腦熱也不用發愁。
薛光新簽的“合同”,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書。荊州市衛健委以炊皮山村為示範,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推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炊皮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全部簽約,採取“1+1+1+1”簽約模式:1名市級三級醫院醫生+1名縣級醫院醫生+1名鄉衛生院醫生+1名村衛生室醫生組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為簽約成員提供健康指導、疾病諮詢、到府隨訪、政策優惠等系列服務。
荊州市衛健委駐炊皮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萬元介紹,駐村以來,他們發揮衛健部門優勢加強對炊皮山村衛生室的幫扶,邀請三甲醫院醫生開展大型義診,為老百姓送醫送藥送健康。
荊州市衛健委副主任彭康介紹,醫療資源不均衡,導致農民小病也要往縣裏甚至市裏跑,加重了貧困戶經濟負擔。為解決農民有地方看病,荊州在全市2394個村都建立村衛生室,消除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空白點”。同時,該市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全市組建899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近40萬貧困戶慢病患者納入簽約服務管理,讓農村貧困人口在家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種植藥材“金疙瘩”
“別小看這個像芋頭的土疙瘩,它可是‘金疙瘩’。”洪湖市峰口鎮朱市村種植戶陳美珍算了一筆賬:“水稻每畝收益不到1000元,棉花不到2000元,半夏卻有5500元。”
丈夫早逝,兒子殘疾,陳美珍用柔弱肩膀撐起了家。駐村扶貧單位荊州市中醫醫院健康扶貧為她除了“病根”,産業扶貧又幫她拔了“窮根”。
“朱市村是省級貧困村,此前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特色産業之路。”荊州市中醫醫院駐村工作隊幹部汪振華説,根據村裏的自然條件,請來專家論證後,決定發展特色中藥材種植産業,向大健康産業延伸。
去年,荊州市中醫醫院為陳美珍等貧困戶提供資金,聯繫潛半夏藥業有限公司提供種子、農資及技術支援。今年6月,半夏豐收。看到好收成,朱市村決定流轉20畝土地種植半夏發展村集體經濟。
荊州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近年來當地農民開始種植中藥材,現有中藥材種植面積4.2萬畝。值得一提的是,江陵縣自2013年“半夏人工種植”成功以來,全縣種植面積達3000畝,年産量1000噸,總産值8000萬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松滋市葛根種植面積5000畝,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經營,去年實現經濟效益超5000萬元。
“荊州是農業大市,以傳統作物為主。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産業具有附加值高、市場廣闊等特點,更能帶動脫貧致富。”荊州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科負責人李磊博士介紹,荊州已摸索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中藥材種植産業精準扶貧之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融合併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