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與長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07年長江大學獲批全國産學研合作教育示範單位。

今年5月29日,“2019年湖北省高價值專利大賽”決賽現場傳來喜訊:

由許明標教授團隊提交的“一種用於頁巖氣開發鑽井的油基鑽井液”發明專利一舉獲得大賽金獎,長江大學成為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並列入圍金獎的3所高校之一。

這是一項落地“生金”的專利技術。從2013年至今,它在我國頁巖氣開發鑽井中得到規模化應用,並以能提高鑽井時效、縮短鑽井週期、節省材料損耗等性能獲得業界一致好評。據不完全統計,應用該專利技術産品已累計節約工程成本高達12.3億元,創造了3億多元的直接産值及數千萬元的稅收利潤。

論文,只有植根大地,才能變成“看得見的哲理”,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多年來,長江大學堅持“産學研用”,讓學問走出書齋,一大批石油、農業、區域經濟等方面的優秀學者,既肩負仰望星空的使命,又懷揣腳踏實地的情懷,以百折不回的精神進行著長期實踐探索,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身力量,譜寫著科技為民、科學報國的生動詩篇。

深耕石油專業讓優勢學科服務國家能源戰略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孜孜不倦跋涉在祖國大地的長江大學石油人,無疑是這一要求的積極踐行者。

多年來,得益於科技創新,許明標教授團隊在石油工程和油田應用化學領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痛點”,打破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他帶領研究團隊先後負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項,橫縱向科研項目100多項。為讓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他還與王昌軍教授一起創辦了荊州嘉華科技有限公司。據統計,2018年公司産值突破2.1億元,多年累計上繳稅收5000多萬元。

科技報國,是長江大學一代代石油人的堅定信念。

經過多年技術創新,學校在石油化工、石油機械、石油儀錶等領域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産業集群,先後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單位進行了廣泛的校企科技攻關合作。石油學科的教授、博士們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事業”成為大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學校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需要積極開展科研,獲得了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研發的鑽完井液系列産品在涪陵焦石壩國家頁巖氣開發示範區完全替代進口産品;研發的數字岩心掃描器器系列産品在與德國同類産品的競爭中勝出,常年佔有國內該領域90%以上的市場;研發的油田化學系列産品,10多年來一直應用於海上石油鑽探;研發的石油儀錶系列産品廣泛應用於油田生産現場……為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學校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僅學校所在地荊州市就註冊有10家企業,年均産值超過8億元,年上繳稅收超過5000萬元。

力拓農業科技用創新成果幫助農民創業致富

“國家的需求,社會的需要,是科研選題的重要標準。”開啟了動物基因工程疫苗新時代的榮俊教授如此定位自己夜以繼日的忙碌。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一種傳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的製備方法和應用”專利成功轉化,其單個産品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佔領全國同類産品90%以上的市場份額。

……

這樣的事例在長江大學並不鮮見。多年來,學校農業學科的教授博士們始終紮根于田間地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們用汗水凝成的赤子情懷。

在高新農業方面,形成了“鱔、稻、楠、藥、水”品牌。研發的黃鱔網箱養殖技術改變了我國過去幾十年使用水泥池養殖黃鱔的傳統方法;育成兩個抗稻瘟病三係雜交水稻新不育係長農1A和長農2A,育成雜交晚秈新組合長農優982;建立的楠木種質資源圃,具有全國較大的資源種植規模,推廣楠木産生的經濟效益達5億元;豬圓環病毒2型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近3年來獲經濟效益1.8億元,減少由豬圓環病毒2型造成的經濟損失35億元;研製的凈化美化水環境“生物浮島”工程技術取得突破,試製出了可有效處理生活污水的裝置——凈化槽。

同時,學校與福娃集團、一米農業、德炎水産、大明水産等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在生物育種、生物制藥、農業機械、動植物種養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技術成果轉讓領域。

學校獲批成立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全方位了解農村和農民真實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服務於新農村建設,通過建立的6個農業技術推廣站和10個“三農”服務中心,把科研成果帶到田間地頭,切實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産中遇到的相關問題。

自2011年以來,學校每年都派遣幾十名教授、博士,作為省科技特派員深入到咸豐、鶴峰、長陽等21個縣市區域,在水産養殖、作物栽培等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技術推廣和科技培訓,深受當地政府部門、企業和農戶歡迎。

自2014年以來,學校遴選優秀專家參加“三區”人才支援計劃,選派人員服務於麻城市建始縣、來鳳縣、鶴峰縣等地,開展多項技術培訓和指導,為各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扶持和智力支撐,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聚焦智庫建設以文化自信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建設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多年來,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高地,建立了“區域經濟與中部戰略發展”特色學科群。

學校競爭性獲批承擔了湖北省“推進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發展研究”“承接産業轉移理論與荊州承接産業轉移實踐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任務,撰寫的“關於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加強依法治村的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獲批的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基於全面從嚴治黨的高校黨內監督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引起中央重視;同時受邀承擔國家民政部門的兩項研究課題。

學校積極參與地方立法工作,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政策法規,得到社會一致好評。徐前權教授及其團隊主筆起草和參與起草的《荊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荊州古城保護條例》均通過了地方立法,其研究成果《重大突發事件遇難人員遺體處理規程》被多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印發<重大突發事件遇難人員遺體處置工作規程>的通知》所採納。

為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學校積極打好“荊楚文化牌”。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出版了10多部高品質的考古報告,發表了大量發掘簡報、藏品介紹、譯文等文章。學校還連續主辦楚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為挖掘文化底蘊、凝聚文化資源搭建了重要平臺,為地方文化的傳播、宣傳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統計,近3年來,長江大學承擔各類國家級別、省部級科研項目2100多項,其中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2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0余項,科研經費近9億元。與國內55家石油企業和160個縣級以上政府部門、地方企業建立了校企(地)合作關係,是全國産學研用合作教育示範單位和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學校還在新疆建立了西部研究院,將成果轉移轉化延伸至祖國邊陲……在廣袤的基層大地,展示出強烈的實踐之光、科技之美。

初心不忘,執夢前行。

如今,站在新起點,長江大學將以母親河“廣納百川、潤澤萬物、推陳出新、百折不回”的精神自勉,在爭創“雙一流”的征程中,砥礪向前,堅持“讓科研成果向大地深紮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