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發佈《武漢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白皮書》。2013年至今,該市累計投入約10億元,對75座破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累計修復面積1.3萬畝,修復規模、效果及範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均居首位。

武漢是“百山之市”,有大小466座山體(係),佔市域面積的9.04%。從上世紀90年代起,因過度採礦、採石,有約20%的山體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不少山體滿目瘡痍。

2013年武漢市兩會期間,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重點關注山體保護議題。湖北日報亦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山體保護》20余篇。當年,武漢市政府成立山體保護領導小組,編制出臺《2013—2015年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計劃》,決定用3年時間對全市可視範圍內54座山體進行生態修復。武漢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大規模修復山體的副省級城市。

據介紹,武漢破損山體點位多、分佈廣、規模大,生態修復面臨技術、資金、人員等諸多困難,只能逐一研究、攻克。最終,該市用了7年時間超額完成任務,修復了75座破損山體。

在東湖高新區,曾被挖斷山脊的黃龍山如今植被繁茂、綠道成環,吸引周邊居民來此散步;二妃山近7萬平方米垃圾場經掩埋處理,重披新綠,聞不到絲毫臭味。蔡甸龍霓山因採礦形成的20余個巨坑被一一填埋、修復,不僅建成了軍運會射擊射箭館,還興建了年産值約5億元的工業園,“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目前,該市剩餘破損山體面積約2000畝,人跡罕至,將採用“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方式進行修復。下一步,工作重心將轉向保護與利用,在具備條件的已修復山體上建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