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鄂州市臨空經濟區內,寬闊亮麗的吳楚大道建成通車。(通訊員 葉雁翅 攝)
近日,隨著土石方回填作業步入收尾,鄂州機場綜合樓、航廈等配套項目以及跑道工程四個標段將陸續開工。與此同時,依託機場獲批設立的省級開發區——鄂州市臨空經濟區也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各項目施工現場如火如荼。
8月4日17時許,鄂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臨空經濟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尹彬接到區國土局負責人發來的短信:醫院、徵遷安置小區、道路、産業園區等9個項目用地在一個月內全部獲得批復,其中西産業園工業項目為全省疫後用地審批的第一個項目。
“只有基礎設施跟上,招商才有基礎。”尹彬説,鄂東各地臨空經濟競爭態勢日趨火熱,“越是如此,越需要精心佈局,高品質謀劃!”
一邊防疫防汛
一邊謀劃基礎設施項目
鄂州市臨空經濟區自去年12月掛牌起,産業項目謀劃重任便擺在眼前。然而,經濟區管轄範圍均為農業鄉鎮,成立之初,除了一條203省道外,整體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今年2月以來,臨空經濟區一邊防疫、防汛,一邊統籌策劃“五橫六縱”道路、醫院、學校、會展中心、國際貨運站等基礎設施項目和産業園區配套項目,這些陸續啟建的項目,總投資超過170億元。
7月, 全長5.2公里的吳楚大道擴建工程首先建成通車,道路寬度由原來的41米擴寬至55米,包括主道、輔道、人行道和自行車專用道。“這是連接鄂州主城區和臨空經濟區的重要通道,也是鄂州城市向東發展的主幹道路。”區城建局工程師夏金洲説,燕花路、燕沙路、吳都大道、將軍大道等道路在下半年也將陸續開工。
燕磯鎮路牌村,臨空經濟區再生水廠一期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現在正推進樁基、土方等工程,每天輪班工作15個小時左右。”項目總監翟勇介紹,一期工程計劃于2021年1月建成,實現雨污分流和污水全收集。
在近期鄂州市項目拉練比武中,臨空經濟區推出的全是基礎設施項目,沒有一個新增産業項目,卻在綜合排名中位居全市第二。“這説明我們‘以城促産’的戰略得到了認可,穩步紮實打基礎,功成不必在我。”尹彬説,全區力爭在2至3年內完成片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拉開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為産業導入、人口聚集提供保障。
據介紹,以大飛機起飛、機場投運的時間節點倒排工期,臨空經濟區正加快移動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謀劃和建設。
想方設法
解決起步階段建設資金
疫後重振,國家所有支援湖北經濟建設的政策機遇日益凸顯,臨空經濟區也在受益之列。針對國土空間不足與項目用地需求的矛盾,全區抓住當前國家用地方面的政策窗口期,按照“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思路籌劃申報工作。
目前,臨空經濟區項目用地已獲省國土廳審批1500畝,另已上報2800畝,將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和園區配套項目建設。
在政策資金方面提前研判,“危”中搶“機”。“全區第一批發行政府專項債項目評審通過28.2億元,發行通過率100%,現已發行7個項目21.2億元、發行規模佔全省16%,僅次於武漢。”尹彬説,加上爭取到中央抗疫特別國債資金4.4億元,國家棚改貸款資金16億元,以及産業孵化基地項目(一期)銀行中長期貸款5億元,有效緩解了全區起步階段建設面臨的資金難題。
據悉,臨空經濟區正策劃申報第二批專項債,涉及綜合保稅區一期、吳楚大道東延線(燕花路—保稅區)等6個項目,共計34億元。
此外,全區為防範政府債務風險,借鑒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驗,在全市率先探索“融資+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模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片區開發。眼下,通過公開招投標,已成功引進中國一冶、中鐵開投、中鐵上海局等社會資本總計63億元。
“以城促産”
深度參與國際供應鏈
聚焦塑造航空貨運樞紐和全球供應鏈中心這一目標,臨空經濟區初步確定了智慧製造、醫療健康、航空物流三個主導産業方向,並制定出臺了《臨空經濟區促進招商引資加快産業落地的實施辦法(試行)》,高品質招商引資。
“今年重點謀劃3個産業園區,包括10平方公里的順豐航空産業園、先進製造産業園和醫藥健康産業園。”鄂州臨空集團總經理竇小華介紹,機場口岸、綜合保稅區以及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的申報工作,同樣在爭分奪秒進行。
在臨空經濟區起步規劃中,佔地5平方公里的綜合保稅區,吸引了許多跨國行業巨頭的眼球:全日空控股的日郵物流、全球最大的飛機改裝維修企業新科宇航等均已展開實質性談判,波音亞太航材、日郵物流等擬入駐産業項目正跟蹤洽談。其中,總投資27億元的飛機改裝維修項目即將簽約。
淩雲集團、蔚藍航校、廈門太古、華大基因等國內企業也紛紛來鄂州實地考察,尋求合作。省文化旅遊投資集團已就跨境電商、對外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指定口岸建設等項目簽訂框架合作協議。
按計劃,佔地3平方公里的順豐産業園一期項目將在近期開工建設。“下一步我們將更強調産業鏈招商,鼓勵仲介招商、以商招商和第三方招商齊頭並進。”尹彬表示,全區不僅僅局限于招引某一個項目或某一個産業,而是在引進一個核心産業及其上下游配套産業的整個産業鏈上下功夫,借助貨運航空樞紐深度參與國際供應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鄭博 王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