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武警官兵在監利縣奮力堵潰口,確保百姓生命財産安全。(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曲河 攝)

2020年7月29日,在赤壁黃蓋湖長江幹堤1號哨所,防汛人員正在操作無人機巡查汛情。(資料圖片 視界網 劉克強 攝)

 

連續9輪強降雨!

梅雨期較常年平均多19天,全省平均降雨量超692毫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歷史同期最高值!

長江監利段水位超保證,為1998年、1999年以來首次;長江幹堤近一個月在高水位運作。

雨量之大、汛情之猛、洪澇之重,歷史少見。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認為,今夏長江流域大洪水,是1998年以來長江防汛首次面臨的真正考驗。

令人欣慰的是,22年後的今天,我們經受住了考驗。

8月11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出通知,終止全省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滾滾洪流,安瀾東去。

大壩大堤的護衛

川水下壓,湘水疊加,贛水頂托。

今夏,洶湧的洪流如同咆哮的猛獸,左突右衝,企圖撕開長江堤防,撲向荊楚百姓家園。

相似情景,仍舊銘刻在記憶深處。

1998年,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一個瘦弱的小姑娘,緊緊抱住搖曳在洪水中的白楊樹,眼裏閃著驚恐和求生的渴望,終於等來了營救她和鄉親們的解放軍戰士。這是當年8月嘉魚縣簰洲灣大堤潰口後的一個鏡頭。

一夜之間,荊江分洪區33萬人大轉移。這是當年8月,公安縣人民經歷的一個永生難忘的不眠之夜。

一樣的汛情,不一樣的圖景。

1998年,參加我省防汛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達9.5萬人,高峰時上堤抗洪軍民多達230萬人;

2020年,高峰時全省參加江河防汛群眾共14.43萬人,遠遠少於當年。

一樣的汛情,不一樣的險情。

1998年,全省江河堤防發生險情4974處,重大險情540處;

2020年,全省江河堤防發生險情24處,不到當年險情數量的0.5%。

當年,濁浪中顫動的大堤,而今堅固挺立。

當年,人急馬嘶,而今緊張但有序,匆忙也從容。

7月25日傍晚,記者探訪洪湖長江幹堤。儘管戰旗獵獵,哨棚林立,但上堤散步者絡繹不絕。緊靠江堤的一片廣場上,燈火璀璨,孩童嬉戲。1998年汛期迎戰洪峰時,這裡全靠軍民在幹堤頂搶築的子堤擋住滾滾濁浪。

“今年汛期,武漢關最高水位28.77米,排歷史第四位,但堤防無驚無險。”在武漢長江、漢江交匯處的龍王廟險段,打扣巷碼頭閘口防汛負責人杭建權的語氣波瀾不驚。

這一份平靜,來自江堤的穩如泰山。

1998年後,國家大幅增加防洪工程投入,湖北舉全省之力加固長江堤防。國家對我省堤防建設投資超過174億元,1584公里堤防變高變壯。隨後,我省相繼完成長江沿線連江支堤加固、荊江大堤綜合整治等重點工程,築牢抗洪底盤。

這一份平靜,更來自“國之重器”的削峰護衛。

資料表明,長江幹流中下游主汛期,宜昌站以上來水量佔荊江洪水的95%以上,佔漢口站來水量的55%到76%。

今年主汛期,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聯合調度三峽水庫等長江中上游41座水庫,極大地減輕了中下游防洪壓力。

1號洪水,三峽大壩攔蓄約73億立方米;

2號洪水,三峽大壩攔蓄約173億立方米;

3號洪水,三峽大壩攔蓄約56億立方米。

三峽水庫最高攔洪率達到近40%。

這意味著什麼?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解析説,如無水庫群的攔蓄,3次洪峰過境武漢時,武漢關水位將分別攀高0.5米、1米和0.4米;那7月20日前後的洪峰水位將高於1998年,成為歷史第二高水位。

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長江中上游水庫群投資巨大,多數在1998年後建成,為長江增添了治理水患、保家衛民的“銅墻鐵壁”。

從大堤到大壩,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從大堤到大壩,偉大的工程與偉大的時代相生,是佈局在長江沿線的、民族復興征程上的一座座里程碑。

強大裝備的支撐

波濤拍岸,荊江大堤卻一片寧靜。

8月5日下午,站在有著“天下第一磯”之稱的荊江大堤觀音磯上,記者目送洪水浩蕩東去。

當日16時許,觀音磯水位41.54米,已退出設防水位。

這個在1954年、1998年兩場大洪水中險象環生的險段,今年有驚無險。

曾參加98抗洪的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副總工程師陳永華説,他忘不了,當年打樁、固堤、堵決口,基本靠手工作業,異常艱苦,異常吃力,效率還很低;他更忘不了,砂袋不夠了,解放軍官兵泡在水裏,用身軀、用人墻擋洪水的場景。

22年,我們與洪水的較量中,戰鬥形態已發生巨大變化。

人海戰術?少多了!

“特種兵”重裝出場——

7月16日,一架米-26直升機飛抵陽新縣富河干堤葵賽湖下垸上空,空投網兜石塊,軍地陸空協作,成功封堵潰口。

7月27日,石首市團山河虎山頭南堤出現險情。當地指揮部迅速調集機械設備,將一根根U型鋼板樁依次排列打入堤腳,形成450米密閉止水的“鋼堤”。

水來土掩?換裝了!

“突擊隊”鳥槍換炮——

水上無人救援艇、水陸兩棲挖掘機、摩托艇,橫空出世;水陸兩棲車、一體化泵車、履帶式泵車,霸氣登場。8月6日,走進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省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庫,一批高精尖防汛裝備讓人眼花繚亂。

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後,堤身新建鋼筋混凝土防滲墻86公里、144萬平方米。監利縣(現監利市)姚圻垴段防滲墻最大深度85米,垂直高度相當於20多層樓高,厚度達60釐米,均創下國內同類工程之最。堤,還是那道堤,“芯”卻強壯了。

汛情不明?智慧化!

“數字化部隊”指尖發力——

“有異常冒水!”7月14日,武漢市水務局接到險情通報,迅速派出兩台無人機飛抵兩公里外的江灘冒水點。無人機利用實時直播平臺傳回視頻,專家第一時間會商研判。

在武漢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輕點滑鼠,即可查詢江河湖庫實時水情、未來降雨趨勢、主要險段實時視頻及大中型排澇泵站運作工況等。

物資之豐富早已今非昔比,且看兩組數據:

1998年,全國汽車産量為162.78萬輛;2019年全國汽車産量為2572.1萬輛,增長14.8倍,各型工程車“隨叫隨到”。

1998年,全國水泥産量5.36億噸;2019年,全國水泥産量23.3億噸,增長3.3倍,物料源源不斷。

科技也早已升級換代,僅舉兩個例子:

1998年,長江全流域水文監測站點共3000多個,向水利部傳送數據,靠發電報,收集整理至少耗時兩個小時。如今,站點增長近9倍,資訊化手段收集、處理數據,只需幾分鐘。

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牽頭研發新型拼裝式鋁合金防洪墻,可隨用隨裝,能抵擋洪水長時間浸泡和高強度加壓,已應用於該市26個閘口,最高擋水1.78米。

如果説98抗洪是一次傳統意義上的人民戰爭,今天,2020年防汛抗洪打的是新技術條件下的裝備戰、綜合國力戰。

千里安瀾,是共和國強大裝備的支撐。

萬里伏波,是共和國國力躍升的見證。

永不褪色的精神堤壩

1998年,她是被解放軍戰士從洪水中救出並護送回家的小女孩。

22年後的今天,她成為一名守堤查險的防汛志願者。

今年7月,武漢市武昌區徐東社區30歲的汪晗,主動請纓當長江大堤的守衛者。

她堅定地説:“輪到我們守護家園了!”

22年,斗轉星移。

面對洪水,變了的是:裝備升級了,堤壩加固了,調蓄洪水能力增強了;不變的是,湖北幹部群眾萬眾一心、決戰決勝的抗洪精神。

行走防汛戰場,一個個平凡人的故事令人感佩。

劉昌盛,一名年僅18歲的大學生,不顧日曬雨淋,在鄂州市長江幹堤日夜值守。

王傑,一位返鄉探親的人民子弟兵,毫不猶豫衝上前線,奮戰在陽新縣抗洪一線。

劉四海,一個在武漢市打拼的創業者,聽聞汛情便趕回家鄉,駐守嘉魚縣簰洲灣大堤。

……

一個個普通人的防汛抗洪行動,生動詮釋著湖北幹部群眾血脈基因裏永不褪色的抗洪精神。

1998年,“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遍立大堤,無數共産黨員用血肉之軀把洪水擋在身前、把群眾護在身後。

22年過去,共産黨人依然是滔滔洪流中伏波鎮浪的中流砥柱。

在洪湖市,72歲的退休老黨員徐元普主動請戰上一線巡堤查險;

在通山縣,水位猛漲,村支書石善謀用輪胎和腳盆自製“小船”,劃向危險地帶轉移群眾;

在枝江市,駐村扶貧的90後幹部孫遜,帶頭加入黨員防汛救災突擊隊,哪有險情就衝向哪……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一線,他們鑄起一道衝不垮、擊不穿的精神堤壩。

大別山不會忘記——

英山縣溫泉鎮坡兒垴村黨支部書記劉水存,帶隊防汛巡查,不慎滑入河道,被洪水卷走,犧牲在抗洪一線。

舉水河不會忘記——

武漢市新洲區辛衝街水務服務中心主任舒明智,連續30余天奮戰搶險一線,在舉水瀏湖堤段搶險中突發腦溢血,以身殉職。

探訪荊江大堤時,記者看到一尊鎮江鐵牛。

這是清朝咸豐年間鑄造的。鐵牛背上鐫刻有銘文,記載著當時官員盼鐵牛“吐秘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令人遺憾的是,就在第二年,長江洪水衝破堤壩,荊州城區淪為一片澤國。

今天,鐵牛仍在岸邊昂首蹲踞,目送洪水過境。

但“駭浪不作”,從來靠的不是鐵牛鎮江或是神明賜福。

抵禦洪水的,是黨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制度建立起來的防洪體系!

護佑家園的,是幹群同心、軍民團結構築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