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8個月辦完所有手續,企業破土動工,這讓黃岡凱倫新材料公司總經理張太新十分意外。

7月底,他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介紹:“政府組建服務專班,專班領導是黃岡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具體事務由服務專員代辦,企業只需提供相關資料。”

張太新提到的服務專員名叫陳鵬,是黃州火車站開發區管委會的一名幹部,2014年開始為重點企業代辦規劃、土地、林業、城投等手續。他説:“以前多個部門多個科室來回跑,不要説企業,我們這些政府工作人員都發蒙。”

在他看來,2018年黃岡加大“放管服”改革,通過流程再造,情況發生顯著變化:真心為企業服務的“店小二”變多了。

“領導擂”不如“流程催”

黃岡在全省較早為企業提供“專班服務”。

其想法是:企業辦事不方便,就由政府出面幫辦。專班通常由市縣領導牽頭,成員多是部門或園區的幹部,辦理登記、審批、核驗等事宜應該會順暢些。

黃岡很快發現,涉企事項分散在多個部門。由於政務流程限制,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互設前提,部門內部辦理質效缺乏剛性約束。即便是服務專班代辦,企業落戶速度也快不起來。

怎麼辦?傳統辦法:領導批示、開會、督辦,使勁“擂”。效果有,但新的問題不斷出現。

光靠專班的“店小二”不行,必須徹底改革、再造流程,逼出更多“店小二”!2018年9月,黃岡成立全省市州第一個“工業投資項目集中審批監管辦公室”,將所有涉企審批職能整合進來,實行對外統一受理、內部並聯審批、規定時限辦結。

“以前部門為中心,現在企業為中心。企業辦事,把材料從一個窗口送進去,再在規定時間內拿回結果,至於審批部門內部怎樣運作,與企業無關。”黃岡市政務服務與大數據局負責人如是解讀。

“中梗阻”變成“坐不住”

2019年4月,黃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啟動全新改革,張劍被任命為綜合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率隊入駐市政務服務中心的窗口。

據介紹,企業涉土地、規劃等方面審批,以往分散在局內4個科室,這次改革將其職能全部剝離,整合到綜合行政審批辦公室。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從全局範圍挑選,其編制、身份暫時凍結,完全按服務質效考核。兩名局黨組成員擔任首席代表,實行AB角制度,確保所有審批能及時完成。

審批流程全面再造。“以前土地選址和預審是兩個環節,現在合二為一;以前拿用地規劃證必須先有用地通知書,我們大膽創新,取消這一前置條件;以前紅線圖、宗地圖等要多次測量,現在合併為一次……”張劍説,土地、規劃審批要求嚴格,如果不採取簡化環節、提前介入等全新流程,根本不可能達到黃岡市提出的工業項目審批時限要求。

與黃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起納入審批監管的,還有其他14個職能部門,他們根據市審監辦給定的時限要求,對自身工作流程進行再造。“以往,企業審批一些環節推不動,形成中梗阻。現在,哪個環節慢了,審監辦和其他部門一目了然,相關人員自己就坐不住。”黃岡市審監辦一位負責人説。

“很多時候,工作人員比企業還著急。”張太新介紹,該公司用地計劃獲批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趕到省廳等了4個多小時,第一時間取回用地許可證,以便進入下一環節。

“網上辦”只為服務優

6月,省數字政府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疫後首次通報“一網通辦”情況,黃岡位列市州第4位。“去年5月我們排全省第17位,12月進到全省第6位。”黃岡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局負責人表示,“網上辦”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項重點,該市正在發力。

黃岡財力不寬裕,但“一張網”建設舍得大手筆投入。目前,該市提前實現政務網五級連通,10個縣市區136個鄉鎮4088個行政村實現村村聯網,政務事項網上可辦率超過95%。

“資料都在網上提交,審驗後相關部門來聯合驗收。”7月20日,中糧集團在黃岡投資的湖北産業園項目即將完成竣工驗收,項目負責人李軍介紹,前不久接到市商務局工作人員電話,要他提供銀行賬號,第二天,一筆19萬元的獎勵資金就到了賬。企業登記的資訊在網上有留存,符合條件有關部門直接就申報了,根本不要企業填表。

黃岡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流程再造提升了政務服務質效,“一網通辦”把優化後的流程轉移到網上,是服務的升級版。據了解,黃岡市政務網已匯集電子證照55萬本、信用數據1.3億條、其他政務資源數據832萬條。不久,該市將實現審批服務跨區通辦,而需要提供的材料減少30%以上,近300個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