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恩施市沙子壩滑坡體上方,工作人員安裝攜帶型移動氣象站,精準監測氣象,服務搶險救援。

“大家加把勁,爭取6點前完工,為接下來的降雨做好準備。”7月25日16時許,恩施市沙子壩滑坡體上方的北區,恩施市應急管理局局長何榮滿頭大汗,和工人們在泥地裏搶架2條長1.7公里的排水管道。根據預報,當天,該區域將降下滑坡後首場大雨,滑坡體面臨再次位移的風險。

此前,何榮和工作人員連夜奮戰,花近20小時排完滑坡體上方2萬方水庫水量,解決了滑坡體“頭頂一盆水”的危險。18時許,管道架設完畢,水流成功排向滑坡體另一側。

大雨可能會導致滑坡體下滑,清江再次形成堰塞湖。上下游鄉鎮24小時嚴陣以待,防止村民進入低窪處。

22時,指揮部內,燈火通明,恩施州主要負責人緊盯監控畫面,查看滑坡體變化。當晚,專家、武警、公安、消防、民兵等600余人應急處置力量備勤搶險。但大雨並未如期而至。

7月26日8時,大雨突降,並伴有大風,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

“請監測點傳輸災害現場無人機航拍畫面。”接到指揮部指令,滑坡體對岸的田鳳坪村監測點,消防救援支隊通信員徐朋偉操作無人機起飛,無人機沿著滑坡體和河道分別飛行約1公里,實時監測畫面立即傳至指揮部。河道內,堰塞體水流已經改道,十分湍急。滑坡體流入清江的水流也未增多。“滑坡體北區的引流起到很大作用,未形成匯流,沖刷滑坡體。”恩施州應急管理局局長程飛説。

來自技術組的數據顯示,7月25日18時至26日18時,馬者村降雨量50.6毫米,上游來水沖刷堰塞體,導致堰塞體水流改道、變寬,流量加大,堰塞湖內24小時水位下降5.5米。17個專業監測點和人工巡查發現,滑坡體並未出現明顯位移。

“最危險的一天,我們挺住了!”

7月26日18時許,雨過天晴,天邊出現晚霞。沙子壩滑坡現場應急指揮部內,眾人長舒一口氣。

“目前,滑坡體比較穩定,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即將轉入災害治理和災後恢復重建。”7月27日9時許,指揮部總結“戰果”。

滑坡體如何治理?受災群眾如何安置?技術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物探報告、地勘報告等相繼出臺,將為滑坡體片區綜合治理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恩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加快推進滑坡體核心區域受災群眾安置、受損道路修復、滑坡體片區綜合治理等工程。安置重建工作將結合旅遊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要求,採取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目前,集中安置點選址正在篩選、論證中。“路基路面破壞嚴重的233省道,是通往恩施大峽谷景區的重要通道,我們將儘快實施省道改線重建工程,並修復其他道路。”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