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淩晨,恩施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通氣會。沙子壩滑坡應急處置指揮部副指揮長、恩施市委副書記、市長蘇勇,自然資源部駐湖北地質災害專家組組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潘偉,湖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隊長助理、高級工程師付強通報了該市屯堡鄉馬者村沙子壩地質災害處置情況。

本次地質滑坡點位於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沙子壩,是該市167個地質災害監測點之一。由於地處清江河谷,地質特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該片區域不同程度發生過地質滑坡現象。今年6月8日入梅以來,恩施市發生了持續強降雨,時間長、雨量多、強度大,梅雨期累計降雨量達到了907毫米,較歷史同期多了1.56倍(歷史同期只有354毫米),是自195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由於連續的強降雨,誘發馬者村沙子壩地質變形,出現滑坡泥石流。7月21日淩晨5時30分左右,大量泥土滑入清江,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10點15分漫堤潰流,隨著水的沖刷,水位緩慢降低。

地質災害險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注,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水利部等相關部委相繼派出相關領導和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搶險救災,武警交通二支隊、安能集團、氣象、水文等單位攜帶無人機、氣象雷達等大量先進設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應勇對搶險工作作出批示,強調要儘快轉移群眾,妥善安置好生活,同時組織專家和相關應急力量,科學有效處置險情;委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現場查看了解滑坡險情、應急處置和群眾轉移安置情況,進一步會商研判險情,研究完善險情處置方案,現場指揮應急搶險。副省長曹廣晶組織省州市專家組第一時間在現場會商險情處置方案,迅速確定監測預警、疏散群眾、應急搶險等應對措施。

恩施州始終秉持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精神,接到險情報告後,州委書記柯俊,州委副書記、州長劉芳震帶領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省、州相關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建了地質滑坡應急處置指揮部。

恩施市按省、州安排部署,積極推進落實各項應對處置措施。及時成立了應對處置專班,組織專家團隊、武警、公安、消防、民兵等應急處置力量600余人,第一時間趕赴馬者村沙子壩一線,啟動專業監測預警,研究群眾緊急避險轉移等工作。對滑坡體影響範圍拉設警戒線、設置警示牌,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值守,嚴格管控行人、車輛通行;根據專家組意見,迅即組織公安幹警、消防應急、鄉村幹部、“尖刀班”300余人,進村入戶,對沙子壩滑坡區、受堰塞湖影響的上下游群眾進行迅速轉移;迅速啟動了“堰塞湖—上游水庫—下游大龍潭水庫、城區”的“聯調聯控”調度機制,採取了“上衝、下泄、及時預警”的措施,一方面加大堰塞湖上游雲龍河水庫下泄流量,對堰體進行沖刷,降低堰體高程,減少堰塞湖威脅,另一方面對下游大龍潭水庫進行泄洪騰庫,應對可能發生的堰塞湖瞬間潰壩風險,同時對滑坡點上下游片區,特別是恩施州城進行預警提示,制定影響區群眾撤離安置應急預案。

截至21日下午3時,影響區內群眾已全部轉移安置並得到妥善安置,共轉移群眾1963戶8397人。同時,落實責任專班,分片包組包戶,對轉移群眾進行情緒安撫、心理疏導,安排好必要的生活物資。由於監測預警及時,受影響群眾轉移及時,未出現人員傷亡。

截至目前,通過各種措施的聯動實施,險情處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江上游來水加上雲龍河水庫下泄流量,已衝開堰塞湖頂(水流量達20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正在回落(18點與中午12點相比,上游水位下降4.27米),堰塞湖瞬間潰壩風險有所緩解。

下一步,將根據專家組意見,繼續全力做好排險救災工作。一是做好避險轉移群眾安置疏導工作,繼續做好受災轉移群眾的情緒疏導安撫工作,確保轉移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所,基本生活有保障。二是繼續做好監測預警工作,啟動視頻監控系統,對滑坡區域24小時全時段監測預警,為下步搶險工作提供科學數據,切實回應群眾關切。三是積極防範堰塞湖形成的各種次生災害。按照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完善落實處置預案,抓緊啟動滑坡體治理前期工作,盡最大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四是組織幹部下沉核災,及時制定重建方案,積極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儘快恢復群眾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