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日,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降下全市最大雨量,群眾被轉移到臨時安置點。在安置點群眾生活條件如何?7日,記者實地探訪烏龍泉臨時安置點。

  臨時安置點標間中,老人正在看電視。記者張奔設攝

烏龍泉臨時安置點設置在街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中心,一樓的會議室清理出一塊空地,擺放著三張折疊床,床上鋪著毛毯。烏龍泉街土地堂社區書記董剛介紹,一樓預備了200張折疊床,主要是給年輕人提供臨時住宿,二樓和三樓一共有30多間標間給老人住。記者看到,每間房裏有三張席夢思單人床,床上擺放著毛毯,床對面有電視機,墻上挂著空調。董剛介紹,大部分轉移的居民都已投親靠友,在這裡居住的大部分是子女在外地的獨居老人或者孤寡老人。

當天白天,臨時安置點只有兩位老人。董剛告訴記者,大部分老人都已經被子女接走,還有老人乘著大水消退回家收拾屋子去了。78歲的敖茂英住在二樓標間,記者走進房間時她正在看電視,她告訴記者,她的兩個女兒都在外地,當天她從村部轉移到臨時安置點。敖茂英説,房間乾淨整潔,床很軟,樓下就有飲水機,可以打熱水,安置點怕她晚上冷還準備了兩條毛毯。

  臨時安置點內,老人正在休息。記者張奔設攝

在土地堂社區老街,記者見到了76歲的余行珍老人,她的左腳有殘疾,行動不便,是孤寡老人。7日積水消退後她便趕緊回家收拾屋子,晚上再回到安置點吃飯和休息。記者在她家裏看到墻上的水漬到了腰部,她對記者回憶,7日淩晨2點多她就察覺有一些積水,3點多鐘水深就已經有20多公分,不一會就到了齊腰深。她居住的地方就在排水河道旁邊,當時水量大,水流急,社區工作人員無法趕過來接她。社區便給她打電話讓她到隔壁較高的樓層就地安置,在10點多鐘水流速變慢後,社區工作人員從高處開車繞行,將她接到臨時安置點。

“安置點住得真好,有吃有喝,睡的床比我的木板床舒服多了。”余行珍告訴記者,在臨時安置點她中餐和晚餐都是兩菜一湯,菜有燒豆腐,豆角炒肉和雞蛋湯。“洗澡也很方便,有熱水器可以洗熱水澡,我就帶了換洗衣物和隨身用品。”余行珍説:“安置點還給我們準備了蚊香,讓我們住得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