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題:湖北代表孫開林的北京行:“口罩之下,大家的神情都很堅定”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來北京的路上,我曾下意識地想到了幾個問題:今年大會怎麼開?疫情防控國家有哪些部署?湖北未來如何按下‘快進鍵’?”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孫開林在電話另一頭,同中新社記者細數著來程前的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對湖北的衝擊,讓這位參加過多屆人代會的“老”代表,此次赴京履職更感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實際上,孫開林對北京、對代表駐地,都太過熟稔。湖北大廈還是他在參加第十屆全國人代會時的駐地,“這裡一切如常,充滿家鄉的痕跡與味道”。
疫情發生至今,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村莊,走出湖北。
“實話講,這次來京參會,心中是帶著感激之情而來。過去幾個月,整個國家都在為湖北、武漢‘續航’,城市停擺了不可怕,關鍵人心要持續‘充電’。”
孫開林説,來京四天,無論是開會路上、用餐時間,見到熟悉的代表,感覺大家的眼睛是“亮”的。彼此相互鼓勵、提振信心。“口罩之下,大家的神情都很堅定。”
“大家好似有一種天然共識,覺得光有壓力不行,不能總是沉寂在疫情陰影中,這不是個事兒。關鍵是要如何面對復工復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孫開林説,這幾天,大家只要在一起,都會探討關於“未來”的話題。
作為村支書,孫開林一直強調對太宏觀的問題自己要“謹言慎行”,但對於脫貧攻堅,如何“摘帽”,他有足夠的經驗和信心。
他説,他和他的村就是從(脫貧)“那條路”過來的。
距北京上千公里之外的保康縣堯治河村,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1988年,全村仍是“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全村每人平均糧食不足300斤,每人平均收入不足300元(人民幣,下同),既不通路,也不通電。
那一年,孫開林正在鄉里一所小學擔任民辦教師。經不住村小組長“三顧茅廬”邀請,他毅然放棄了正在辦理的“民轉公”指標,回村當上了礦長。
修路沒錢請技術員,他就和大夥翻山越嶺,用竹竿估摸著測量線路。開工那天,寒風刺骨,他咬咬牙第一個腰繫繩子跳下懸崖,吊在半空中打眼放炮。
老百姓説孫開林“瘋了”,但他們都跟上來。經過兩個多月日拼夜戰,終於鑿通了通往第一個礦點的6公里公路。堯治河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人掉下了懸崖,有人因此致殘。
靠開礦堯治河人終於走出了貧困,腰包慢慢鼓起來。但孫開林卻在思考一個問題:開礦吃的是祖宗的飯,斷的是子孫的碗,我們得還子孫的帳。
1996年,孫開林開啟了更“瘋狂”的舉動,他要修建一座水庫電站!
幹部説孫開林“瘋”了!他就給村幹部一個個做工作,挨家挨戶搞動員。有老百姓在雪地裏寫下了他們的怨聲:“孫開林,當個書記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把我們磨得吭吭聲。”
回顧當年那段“瘋狂”往事,孫開林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他有些激動地説:“我們就是窮怕了,所以只要留口氣,就得找條出路。”
從1993年擔任堯治河村黨委書記至今,孫開林已幹了27年村支書。而現在的堯治河村,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裏戶籍人口667人,家家蓋起了洋房,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了5萬元以上……
經歷了從貧困、脫貧到致富,當選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後,他幾乎年年為湖北、為縣鄉村“代言”。而他思考最多的,就是結合自身經驗,參與脫貧攻堅戰。
據孫開林透露,他這次一共帶來三份建議,其中就包括《關於全國脫貧後對原深度貧困縣繼續予以扶持的政策建議》。
這是經過近一年調研完成的建議。他説,一個是貧困縣、鄉、村“摘帽”後,各級黨委政府還不可掉以輕心,“不能以為摘帽了,地方上就忘記了”。
“如果脫貧成果不能持續,就不能體現高品質脫貧。”電話那頭,孫開林加重語氣説,繼續關注那些貧困人口的同時,更應注意對人的引導。對貧困戶要教他們如何掙錢,告訴他們脫貧以後更美好的生活會迎面撲來。
説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孫開林的感受是,報告篇幅雖短,內容卻求真務實,每個字的背後都關乎著中國人的幸福安康和尊嚴。尤其是對“實施好支援湖北發展所有政策,支援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促進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的表述,孫開林印象尤為深刻。
他説:“作為湖北人,或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什麼是國家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