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我們都會迎來智慧財産權人最活躍的一週——全國智慧財産權宣傳周。在這一週裏,我們弘揚創新文化,普及智慧財産權知識,展示智慧財産權事業發展成就。創新創造點亮人類文明之光。智慧財産權制度設立的初衷,就是持續保障和激勵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今年,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健康——這個人類永恒的話題,回顧千百年來先人與疾病的較量,看看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以及,思考我們能為共同抗擊疫情、促進全民健康做點什麼。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與疫病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疫病預防和救治措施。東漢建安年間,疫病流行,張仲景博采眾方,著成《傷寒雜病論》,創立六經辨證體系,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明代吳有性經歷了瘟疫,寫成我國溫病學第一部專論疫病的著作——《溫疫論》……在科學水準低下的古代,祖先們雖然有認知上的局限,但還是積累了豐富的對付傳染病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憑藉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和針、灸、砭、藥、按蹺、導引等技法,不斷滿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傳承華夏兒女血脈。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新中國成立後,黨帶領群眾發起愛國衛生運動,徹底改變了傳染病流行的狀況,公共衛生的防線越築越牢,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國家層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成為新要求,科技創新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有力凸顯。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不斷守正創新的奮鬥史:屠呦呦從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這一寶庫中發掘出青蒿素,經過反覆試驗,1971年提煉出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吳有性在《溫疫論》中記載的傳染病防治藥方達原飲,在360年後,又被現代人用來應對一種全新的傳染病——SARS……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讓中華民族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險疫情,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的重大意義,也更加認識到科技創新絕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健康中國的核心驅動力。未來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的佈局方向、資源優先投入和重點發展領域,直接決定了健康中國發展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智慧財産權制度作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必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對衝創新風險,激揚創新活力。智慧財産權制度就是為此而生的。40多年來,伴隨改革開放歷程,中國的智慧財産權制度從無到有,逐步健全。我國在包括衛生健康在內的眾多領域研發掌握並成功運用了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技術,顯著改善了人民健康水準。在衛生和健康事業越來越需要創新引領的今天,智慧財産權制度激勵創新、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新形勢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使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有力的保護,研發出更多創新藥和精密醫療器械,挖掘出更多傳統中醫藥在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中的獨特作用,促進醫療行業創新發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惠及千家萬戶,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唯有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才能讓更多有意願有能力的創新者夢想成真,讓一棵棵創新的幼苗長成一望無際的“森林”,為全民健康注入不竭動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根植創新沃土,沐浴創新雨露,繁育創新之花。與時代同行的智慧財産權事業,早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健康的中國,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保護智慧財産權,就是守護我們心中的創新之光、希望之火。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智慧財産權戰略,加快智慧財産權強國建設,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將科技能力轉化為創新成果,掌握更多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科技,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