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上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調”的構想。時光跨越6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如今通水即將5週年。
從湖北丹江口出發,跨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沿著1431.9公里的輸水幹線,清冽甘甜的漢江水一路汩汩北上。迄今,調水量達239.5億立方米,相當於200個東湖之水。
如同一條“水上長城”、一道“清水長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送去南方的江水,滋潤著缺水的北方大地,讓沿線5300多萬人民喝上了甘甜的南水。這條跨世紀的宏偉工程,在人類波瀾壯闊的水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中華大地上的新地標。
世紀工程跨越61年
9月5日,80歲的楊小雲老人,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陪同下,再次登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藍天白雲下,庫區水面澄碧,巨大的尺規顯示當日水位在161米附近。極目“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看到參與建造的大壩成為新中國的標誌性工程,發揮出巨大效益,老人難掩自豪與激動,主動當起了導遊。老人思路清晰,十分健談,回首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似火的歲月。
1953年,視察了漢水兩岸的毛澤東在武漢開往南京的“長江”艦上提出“借點水給北方”,並要求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一項宏偉的國家戰略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便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丹江口水庫。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十萬大軍拉開了治理漢江的大幕。歷時15年艱苦拼搏,1973年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形成橫跨湖北、河南兩省,蓄水量達209.7億立方米的“亞洲天池”。
然而,要讓漢江水北上,須將丹江口水庫大壩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將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2005年9月26日,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標誌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實施。
此間,浩大的移民工程及沿線水利工程密集啟動。
這是一個歷史的時刻。2014年12月12日,經過跨越兩個世紀、61年的構想與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送水。12月27日,流淌千里的清亮丹江水涌向北京頤和園團城湖,流進千家萬戶。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如火如荼的1963年,24歲的楊小雲從華東水利學院(現名河海大學)畢業,分配到丹江口水利樞紐工地。從此,楊小雲與大壩結緣一生,參與了樞紐及大壩加高工程建設,直到2016年退休,參與建設、管理丹江口樞紐工程53年,被稱為丹江口水利樞紐的“活字典”。
有意味的是,老人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工作一輩子,直接造福自己的子孫——老人的一個女兒在河北潘家口水利樞紐工作,外孫女在天津市一家醫院工作,均喝上了老人辛苦工作一輩子送去的南水。
累計送水“200個東湖”
江漢集團公司水庫調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9月5日上午8時,丹江口水庫向北方累計調水239.5億立方米,其中豐水年份向北方生態補水18.28億立方米,大壩下泄流量維持在505立方米/秒。
239億立方米水,相當於200個東湖(東湖庫容1.2億立方米)、黃河年流量的三分之一。
這條“清水長廊”,讓沿線4省市5300多萬群眾喝上了甘甜的南水。河北、北京等省市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也明顯回升,生態環境大為改善。2018年,僅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就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0.91米。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設計院副院長謝向榮慶倖自己趕上了好時代,完成了幾代設計人接力打造的夢想。“超出原來的預想。近5年的供水錶明,工程使用已接近設計水準。”“最初的設計是:北方優先用地下水,後用南水,地下水不夠時用南水作補充水源。”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15年,謝向榮坦言沒想到實際情況相反,北京、天津受水已超過規划水量,北京73%的水是南水,天津局部時段100%是南水。
南水北調,還給北方生態帶來重要變化。當年因資金受限,設計者將管道改為渠道,形成一條數十米到200米寬的大河,滋潤著華北15萬餘平方公里的大地,給缺水的北方平添一道風景,同時也將丹江口二類水質自我凈化為一類水質。
四項工程補償漢江
為了彌補丹江口水庫調水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國家支援湖北興建了引江濟漢、興隆水利樞紐、閘站改造、航道整治等四項配套工程。
57歲的彭翔鵬與興隆水利樞紐工程打了14年交道。2005年接到指令後,他與同事進駐潛江市高石碑鎮開展興隆水利樞紐前期工作。回首往事,彭翔鵬特別自豪:“在省內參與這麼大的工程,一輩子難得遇到一次!”工程結束後,他從一名建設者轉身為管理者,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維護著工程。
引江濟漢,除了從荊州引長江水補給漢江外,還成為復興航運的良機。航船噸位從500噸級升到1000噸級,荊州與襄陽直達,不必再繞行武漢,形成了一條環繞江漢平原、內連武漢城市圈的810公里千噸級航道網路。
在興隆水利樞紐,船閘副組長李強監控著過閘船隻。“平均每天過往千噸船隻約40艘,主要是運送建築砂石料的,每趟10來分鐘。”
7年前,他帶著愛人從江西九江來湖北參與工程的建設與管理,見證了通航帶來的巨大變化:沙洋縣依託庫區深水航道興建了千噸級新碼頭,興建了港口工業園,開通了集裝箱航班;鐘祥大宗貨物從胡集走水運,成本大幅削減。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這裡已累計過船5.3萬餘艘,貨物量2335萬餘噸。
重現夢裏水鄉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還深刻改變了江漢平原的用水格局。
引江濟漢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至今年8月累計補水182.33億方,有效改善了漢江中下游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條件。
羅漢寺閘,是天門河流域重要的灌溉節制點。興隆水利樞紐興建之前,漢江水位低,設計的自流灌溉流量,逢天旱或枯水期,經常“吃不飽”。自興隆水利樞紐運作後,庫區水面壅高約7米,閘口達到120立方米每秒的設計流量。羅漢寺閘管理分局局長向江濤説,興隆水利樞紐建成後,天門灌區的引水條件改善,基本上全年可滿足引水需求。這裡不僅保障天門灌區,富餘的水還可供應應城、漢川,多餘的水,再由漢川還給漢江。天門市域內天門河、華嚴湖等河湖水質為之清澈,重現夢裏水鄉,2018年該市入選年度“中國生態魅力市”。
潛江市從興隆水利樞紐引水32億方,興隆灌區內九成以上農田基本實現自灌,潛江區域河流水質整體超過四類水質,直接助力小龍蝦産業躍升千億級;荊州市從引江濟漢工程向長湖、東荊河、荊州護城河補水35億方,古城重現碧波盪漾。
南水北調,不僅改變受水區用水格局,還為生態環境加分;四項補償工程,為漢江中下游開發帶來歷史機遇。南水北調,必將作為一項惠及南北、造福中華的世紀工程,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