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公安縣北部埠河鎮西側太平口,長江與虎渡河交匯處。一道54孔閘門的防洪水閘,長龍似地靜靜臥著。不遠處,長江水緩緩東流。

一片平靜之下,掩映著過去歲月裏的波瀾壯闊。

這是荊江分洪工程北閘(進洪閘)。荊江分洪工程——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長江水利史的一座豐碑。

荊江分洪工程北閘新貌。(視界網艾國臣攝)

75天,締造傳奇

“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毛澤東。”“要使江湖都對人民有利。周恩來。”

荊江分洪工程南北閘管理處北閘管理所一樓多功能廳裏,兩幅鎏金題字赫然在目。“這是當年建設荊江分洪工程時,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題詞。”所長徐文彬為我們揭開了那段流金歲月:30萬人參建的盛況,75天驚人的速度,抗擊洪魔的驚心動魄,仿佛就在昨天。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荊江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洞庭湖口,347公里的江段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暢,古往今來都是長江水患最嚴重的地方。

史料記載:1949年前的300多年間,荊江大堤潰決過34次,到了近代,更是平均5到6年就發生一次大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緩解長江水患,國家決定在公安縣境內興建荊江分洪工程。

當宜昌上游來水量遠大於荊江河段安全泄量,啟用荊江分洪工程,分蓄超額洪量,降低沙市水位,確保荊江大堤、江漢平原安全,減緩洪水向武漢推進的速度。

1952年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破土動工。

4萬工人、16萬農民、10萬解放軍,從全國匯聚,30萬建設大軍爭分奪秒,要趕在汛期之前完成工程。

徐文彬播放的一段黑白影像,再現了當年的崢嶸歲月。

一位英姿颯爽的姑娘正在用鐵錘碎石,這是時年19歲的松滋縣姑娘辛志英。當時沒有碎石機,全靠人工把大石頭砸碎,為拌混凝土提供原料。

然而,雖然工地上叮叮咚咚的錘聲響成一片,但是一個人忙活一整天還砸不出一臉盆石子,碎石料供應成大難題。

辛志英創造了“鷂子翻身碎石法”:將多角形的大石塊尖角朝下,平面朝上,形如鷂子,再運錘沿石頭紋路猛打。還組織砸石小組,32個人流水作業,功效一下子從每天每人平均0.2立方米提高到了1.38立方米。

30萬人,以75天的驚人速度,建成了荊江分洪區主體工程——進洪閘(北閘)、節制閘(南閘)。分洪區蓄洪面積達921平方公里,佔據公安縣近半個縣的面積,208公里長的分洪區圍堤構成一座天然蓄水庫,蓄洪容量54億立方米。

1952年6月20日,工程竣工的消息從武漢發向北京、發向全國。

今年86歲的辛志英老人,已是兩鬢染霜,提起建設往事,還歷歷在目。當年工程結束後,她被評為“特等勞動模範”,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毛主席跟我們都敬了酒,説我們辛苦了。”

就在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的第二年,長江出現罕見的全流域性大洪水,荊江大堤、江漢平原、武漢三鎮和京廣鐵路告急。

緊要關頭,荊江分洪區首次運用,三次開北閘分蓄泄長江超額洪水126億立方米,降低沙市長江水位0.96米。

當時,分洪區有居民接近24萬人,全部轉移。歷經幾十個驚險的日日夜夜,大洪水終於退去,荊江大堤和武漢三鎮都保住了。荊江分洪工程,給肆虐千年的長江洪水套上了枷鎖;公安人民“舍小家保大家”,為保江漢平原及下游武漢等戰略要地安全作出了貢獻。

據《荊江分洪工程志》記載,滯留在分洪區的洪水在4個月後退去後,分洪區內僅82%的耕地可耕種;區內的房屋基本水毀倒塌,農作物當年全部絕收。

有備無患,希望永不啟用

每天,荊江分洪工程北閘工作人員陳凱都會走上大壩,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和安全巡查。

34歲的陳凱,已經像這樣工作了14年。工作雖然簡單枯燥,但他卻充滿了熱情。

他對這裡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和外公、媽媽是三代守閘人。當年修建荊江分洪工程時,他的外公、23歲的戰士涂長髮參與建設,後來和戰士們一起留下來守衛大壩,直到1980年退休;他的媽媽涂金蘭,接著工作至退休。

當年修閘築壩和值守的老一輩,有的故去,有的已到耄耋之年,新一代人肩負起了堅守的責任。“我從小就是在北閘長大的。現在運用的概率越來越小,雖説沒有緊張的氣氛,但是時刻也不能放鬆,點點滴滴做好維護。”每年的4、5、6月,北閘都會組織開展閘門啟閉演練,以保持設備正常運轉。“荊江分洪工程,從建起只用過一次,1954年之後,至今65年未啟用。”徐文彬説,1998年大洪水,危在旦夕,荊江分洪區準備第二次運用,區內33萬群眾再度大轉移。但最終,解放軍戰士與群眾用血肉之軀扛過了大洪水,守住了長江大堤。

記者走上北閘門外數百米靠長江處的攔淤堤,只見這裡還保留著1998年準備分洪時預埋炸藥的水泥樁標記。如果啟動分洪,首先要爆破炸開攔淤堤,將長江的洪水放進來,再打開北閘讓洪水進入公安腹地的分蓄洪區。“60多年來,荊江分洪區充分地發揮了蓄洪、泄洪作用,分洪區人民無條件奉獻,保障了長江中下游的安全。”徐文彬説。

備而不用,是新中國持續數十年全面治理長江的結果。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等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長江大堤、武漢防洪墻得到升級加固,同時疏浚長江航道,強化科學調度,荊江分洪區啟用幾率從二十年一遇降低到百年一遇。“有備無患,希望荊江分洪工程永遠不要啟用,讓那些分洪的記憶,成為永遠的歷史印記。”這是徐文彬的話,也是更多守閘人的心聲。

陽光下,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上面的大字熠熠生輝。以辛志英為原型的雕像,凝視著即將進入收穫之季的江漢平原。江邊的水文化博物館,吸引著不少地方的水利工程專業大學生和遊客。

荊江分洪工程,這個備份的國之水利重器,已成為承載艱苦創業、拼搏奮進、“舍小家為大家”精神的一處高地,更成為新中國水利成就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