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華誕來臨之際,9月26日,迎來了湖北省南水北調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正式運作5週年。同時,今年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週年。

南水北調工程是曠世偉業工程,它潤澤了北方,也惠及了湖北人民。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包括引江濟漢工程、興隆水利水電樞紐工程、漢江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和部分閘站改造工程。四項治理工程正式投入運作5年來,發揮了巨大的效益,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圖為:漢江興隆水利樞紐全景圖

生態效益成功彰顯

引江濟漢工程進口位於荊州市李埠鎮,出口位於潛江市高石碑鎮。渠道全長67.23公里,設計流量35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主要是為了滿足漢江興隆以下江段生態環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運需水要求,同時還可補充長湖和東荊河水量。引江濟漢工程設計年調水31億立方米,實際調水連續4年超設計,2018年調水40多億立方米,今年1月至9月初調水已超40億立方米。

5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方調水268億立方米,通過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已累計引水183億立方米,其中向漢江補水146億立方米,從保持生態基本流量看,實現了向北方調水與向漢江補水基本平衡。加之,通過丹江口水庫的調蓄和合理調度,水量下泄過程趨於均勻,枯水期流量及水環境容量有所增加,保證了漢江仙桃斷面不低於500立方米/秒生態基流。

2018年和2019年春節期間,在長江水位低於漢江水位的情況下,引江濟漢工程及時啟動泵站應急調水,分別抽水4.58億立方米和1.13億立方米,有效應對了漢江中下游可能出現的“水華”,確保了漢江中下游生態安全。

5年來,引江濟漢工程累計向長湖、東荊河補水31億立方米。長期斷流的東荊河從此活水奔涌;一遇乾旱之年大面積乾涸見底的長湖從此碧水充盈。引江濟漢工程多次對荊州古城實施生態補水,累計向荊州古城護城河補水近2.27億立方米,讓護城河“死水”變“活水”,為古城注入了新鮮活力。

圖為:引江濟漢和航道整治後的漢江仙佻段。

灌溉發電兩全其美

興隆水利樞紐位於潛江、天門境內,上距丹江口水利樞紐378公里,下距河口274公里。總庫容約5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4萬千瓦,已累計發電12.65億千瓦時,年均發電創産值7000多萬元,其發電收入用於引江濟漢工程運作費用。

興隆水利水電樞紐建成後,上游水位長年保持在36.2米左右,比往常抬高4米,控制範圍內300余萬畝農田灌溉水源保證率基本達到100%,比原有灌溉面積196.8萬畝增加了100多萬畝。天門羅漢寺閘常年可保持120立方米每秒的引水流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天門工業、農業、居民生活和生態用水。

通過興隆樞紐抬高水位,潛江市從興隆一閘、二閘引水,從潛北到潛南,從潛西到潛東,大渠小渠,渠水奔流,大塘小塘,個個盈滿。因為有了水源保障,潛江市發展稻蝦共作面積70多萬畝,形成了小龍蝦良種繁育、生態養殖、出口貿易、飲食旅遊、冷鏈物流、電子商務、深精加工、節會文化于一體的全産業鏈,年創産值330多億元。

2014年8月,漢江中下游抗旱形勢嚴峻,根據省領導指示和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要求,引江濟漢工程提前49天引水2.01億立方米,有效解決漢江下游抗旱的燃眉之急。2017年7月,面對漢江流域特大旱情,累計引水14.6億立方米,漢江中下游及引江濟漢工程沿線800多萬群眾受益。最近一個時期,江漢平原持續乾旱,7月18日省防辦下達抗旱調度令以來,引江濟漢工程每日保持33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流量,向漢江、長湖、東荊河補水,滿足沿岸群眾抗旱灌溉需要。

部分閘站改造工程實施項目185處,其中較大閘站31處,小型閘站154處。東荊河倒虹吸工程將謝灣灌區30萬畝農田灌溉調整為自流灌溉,使潛江市自流灌溉達90%以上。徐鴛口泵站承擔著仙桃、潛江兩市共180萬畝農田灌溉任務,多次在抗旱排澇的關鍵時刻,發揮過重要作用。

圖為:千噸級船舶通過江漢運河

形成千噸級黃金航道圈

興隆水利樞紐的建成,改善漢江航道76公里,將500噸級航道提高至1000噸級,貨運量呈迅猛發展態勢,航運效益顯著。截至8月底,累計過船數53245艘,累計載貨量4318萬噸,提前超過設計水準。沙洋縣依託興隆庫區航運,建設了一個新碼頭——沙洋新港,又為新港配套建設了一個港口工業園,開闢集裝箱航運,與武漢陽邏港對接開展內河聯運。鐘祥的航運也得到極大發展,該市磷礦等大宗貨物運輸,也都通過漢江航道和江漢運河。

引江濟漢工程,又稱為江漢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人工運河。運河設計1000噸級通航標準,連通長江和漢江航運,打通了一條航運便捷通道,縮短往返荊州和武漢的航程約200公里,縮短荊州與襄陽的航程近700公里。截至8月底,累計通航船舶33799艘次,船舶總噸2544萬噸,載貨量1496萬噸。會同交通運輸部門,引江濟漢工程渠頂一側建設成限制性二級公路,極大地方便了沿線人民群眾的出行。

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建設規模為Ⅳ級航道,整治範圍為丹江口至漢川574公里航道,其中丹江口至興隆河段按照500噸級標準建設,興隆至漢川段結合交通部門規劃實施1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濟漢工程連接長江航運,形成環繞江漢平原、內連武漢城市圈的千噸級黃金航道圈,通航條件改善,水運物流迅猛發展,有力助推湖北省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

圖為:引水灌溉,潛江龍灣發展稻蝦共作

防洪和安全飲水保民生

引江濟漢工程除了引水、灌溉、航運功能外,通過科學調度,還能發揮顯著的防洪作用。

2016年7月,沙洋縣持續暴雨,拾橋河水位迅速上漲,長湖水位超過保證水位0.45米,而進入長湖的拾橋河洪峰流量達到1100立方米/秒,超過1032立方米/秒的歷史最高紀錄。通過調度引江濟漢工程,將1.1億立方米的洪水撇入漢江,相當於降低長湖洪水位0.4米。

據荊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不是引江濟漢工程發揮撇洪作用,長湖一些地方肯定會決堤。長湖周邊都是村莊和養殖魚池,一旦決堤,損失慘重。

2017年漢江秋汛,漢江中下游發生20年一遇的洪水,潛江、仙桃等地防汛形勢嚴峻。引江濟漢工程關閉長江入口閘和潛江高石碑出口閘,確保漢江安全,支援下游防汛。

以前,沙洋縣後港鎮、拾橋鎮和毛家鎮3個鎮吃水,都是從長湖後港取水,那時長湖由於沒有引江濟漢工程補水,水質為劣Ⅴ類。引江濟漢工程通水後,這3個鎮改從引江濟漢渠道取水,不僅水源有了保證,而且水質為Ⅱ類水質。其中的後港水廠隨著農村管網延伸,到明年底供水人口將達到8萬多人。引江濟漢工程對解決沿線群眾的安全飲水發揮了巨大作用。

圖為:引江濟漢工程穿行江漢平原

科學化標準化管理工程

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總投資超過115億元。如此巨大的水利固定資産,如何管理好、維護好,確保工程安全運作,對湖北南水北調人是一個考驗。我省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單位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抓好工程科學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按照行業管理標準,學習借鑒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單位管理經驗,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管理制度,從設備維護到機關辦公秩序全面實施制度化、標準化管理,不斷加大制度的剛性約束和檢查考核,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準。

二是結合單位新、設備新、人員新和技術力量少、管理經驗少等特點,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多次組織一線工作人員到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等全國水利先進單位學習和跟班作業,利用多種渠道對幹部職工進行系統培訓,實現了全員持證上崗,技術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確保了各種設備始終處於良好的運作狀態。

三是興隆水利樞紐和引江濟漢工程都處在城市遠郊和偏遠鄉村,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結合基層單位年輕人多、思想活躍的特點,近年來,工程管理單位在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幹部職工立足崗位幹事創業同時,紮實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和環境整治,著力打造花園式單位,基本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解決幹部職工住宿、交通等生活困難,使幹部職工專心致志地工作、快樂安心地生活,基層專業技術力量得到穩定和發展。

四是切實加強教育管理和監督檢查。機構改革後,水利廳黨組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作,不斷強化對興隆水利樞紐管理局和引江濟漢管理局兩個黨委的領導和管理,及時配齊配強了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理順體制機制,不斷加強運作標準化建設和安全生産管理,使我省南水北調各項工作都邁上了新臺階。

圖為:引江濟漢工程向荊州護城河生態補水,古城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