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仲夏時節,蝦稻飄香,水鄉潛江,隨處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動靜相宜、韻律和諧的美麗畫卷。
潛江,是“蝦稻連作”的發源地。從2001年到2004年,潛江人花了四年時間,探索出了這一綜合種養模式。一季中稻一季蝦,畝産小龍蝦可達100kg左右。這種新型種養模式提高了農田復種指數,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加工出口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一舉多贏。2008年,省政府把發展“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小龍蝦的市場需求量隨即迅猛增長。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蝦稻連作”模式的産業發展遭遇瓶頸,小龍蝦産量始終低位徘徊,養蝦種稻茬口緊張,直接影響經濟收入,抑制農民種養熱情。
求新,求變;更高,更好。
潛江市順勢而為、憑優而上,深挖稻田養蝦潛力。成立小龍蝦創新團隊,出臺政策鼓勵大膽創新。從2010年起,歷時3年,開展科技攻關,“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橫空出世。
“蝦稻共作”變過去“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小龍蝦和水稻和諧共生,以蝦帶糧,同步增産,産品品質同步提升。畝産小龍蝦一躍上升到200公斤以上,稻穀600公斤以上,畝平利潤超5000元。比單一種植中稻畝平增收3000元以上。既增加農民純收入,又確保了糧食生産的絕對安全。“蝦稻共作”模式下生産的生態稻米受到市場熱捧,身價倍漲。“蝦鄉稻”牌生態香米多次榮獲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金獎大米”稱號、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稱號。在湖北省農業部門組織的水稻品質檢測中,“蝦鄉稻”綜合指標名列全省第一名。
2018年,潛江市小龍蝦總産量達到13萬噸,而糧食産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4萬噸。全市蝦-稻綜合産值達320億元、同比增長39%。
國家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首席專家、著名教授王武盛讚潛江:“蝦稻共作”是中國現代農業的成功典範,是一次現代農業的革命。”
目前,全市蝦稻共作面積已達75萬畝,建成了13個萬畝高標準集中連片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基地。帶動全省蝦稻共作面積700萬畝、全國1500多萬畝。
“蝦稻共作”火爆大江南北,精深加工強勢異軍突起。萊克、華山兩個“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獲全球ERC認證。生態環保的“潛江龍蝦”成為中歐互認免檢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産品直接進入歐美超市,佔居歐洲60%市場。2018年,潛江龍蝦出口創匯1.5億美元,連續14年領跑全國,産品遠銷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