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效果圖。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位於武漢未來科技城東部的新校區,38棟單體建築已全面建成,進入最後的裝修階段,預計今年9月投入使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總建築面積57.3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投入使用後,將迎來學生9500人、教師1000人,新入駐5個學院、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及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成為全新的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前沿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産業技術研發基地。該校校長王焰新介紹,建設新校區不是過去通常意義上的規模擴張,是學校破解辦學資源短缺困境、優化學科發展格局、提升人才培養品質以及聚合優質辦學資源助推綜合改革的重大戰略性舉措。

新校區的功能佈局包括公共資源共用區、院係科研區、生活及後勤服務區。圖書館位居整個校園的核心部位,也是整個新校區的標誌性建築,將創建國家優質圖書館。公共教學樓與圖書館之間設置了兩座橋跨越“地大湖”,確保學生上下課安全便捷。兩橋連通南北,象徵學校1970年代從北京南遷辦學和南遷後在新校區的二次創業歷史。此外,大學生活動中心也是主要建築之一,樓體造型現代,借鑒山石自由多變的形體與層疊堆積的方式,建築特點與學校專業特色吻合。大學生活動中心共三層,包括服務大廳、多功能報告廳、學生活動室以及室外露天小劇場等。其中,1000座位的多功能報告廳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兼具劇院功能,其燈光、音響等均是按照專業效果配置,令人期待。新校區內,設有8棟科教樓,分別是電腦學院、環境學院、材料與化學學院、校醫院及氣象實驗樓、經濟管理學院、地理與資訊工程學院。有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即地質過程與礦産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地理資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在地理與資訊工程學院學院樓內)。按照規劃,學生宿舍與食堂均在新校區南側,有3三個食堂,5棟學生宿舍樓。運動區內有體育館(含游泳館)、運動場及多個籃排球場、網球場等。

據介紹,2019年9月份,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材料與化學學院、環境學院、地理與資訊工程學院、電腦學院4個學院,將全部搬去新校區,根據建設進度,該校經管學院最晚也會在2019年年底或者2020年上半年順利搬入新校區。新校區距離魯磨路校區有27公里,交通較為便利。目前新校區周邊有多輛公交線路,地鐵11號線也已于2018年10月份開通,從11號線未來三路站下車後,可乘坐公交車直達新校區。同時,市政交通線路仍在完善之中,後期兩校區的通行也會更加便利。

新校區與主校區相距較遠,學校如何加強兩校區間的聯繫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介紹,新校區內許多景觀、建築保留了主校區的特色文化元素與精神標識,是地大特色校園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雖然地理位置不再臨近,但新校區仍將以地大精神的優良基因作為文化底色。遷往新校區的學院、科研平臺是地球系統科學學科生態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建設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構成力量,依然與主校區保持著非常緊密的學脈聯繫;就像公選課老師會同時兼具新老校區的教學任務一樣,兩個校區之間也將保持著十分密切的人員交流,學校也會安排通勤車幫助老師完成教學、科研任務。新校區會與主校區同樣按照大學生管理條例進行統一管理,學校會安排通勤車輛方便大學生們在兩個校區之間往返。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位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國家確定的四家“未來科技城”之一,近年來,園區軍民融合産業發展較快,在光纖鐳射器、鐳射器晶片、光纖及特種光纖、新能源動力電池、記憶體晶片等領域已具有一定優勢,並集聚了光電工研院、新能源研究院、資環工研院等10家産業技術研究院,以及華為武研所、海思光電子高錕實驗室等多家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