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東坡文化創造性轉化海南省蘇學研究會調研澄邁老城鎮東坡文化鄉村遊發展格局

來源:中國網海南

時間:2024-07-18

作者:

編輯:閆倩

中國網海南7月18日(李笑天)7月17日,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總結對澄邁縣老城鎮東坡文化鄉村遊發展格局與實現路徑的調研情況,傳達全省東坡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暨第二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遊大會第五次籌備會議精神。

7月16日,農曆六月十一,是蘇東坡攜小兒蘇過一行渡過瓊州海峽927週年紀念日。海南省東坡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暨第二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遊大會第五次籌備會在海口召開。會上,省旅文廳、省財政廳、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等8家單位和海口等6個市縣彙報落實海南省東坡文化保護利用三年行動方案及大會籌備工作情況。會議要求: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切實加強對東坡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研究闡釋,重視活化利用,推動交流互鑒,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對《行動方案》進一步量化細化項目化,確保落實到位。

今年5月11日,省政府辦公廳發佈《海南省東坡文化保護利用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方案中明確提出發展鄉村旅遊:圍繞東坡文化遺産所在的村莊,挖掘利用東坡文化元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打造具有鮮明東坡文化主題的鄉村旅遊點。針對澄邁縣東坡文化研究與利用,《方案》中提出:依託澄邁東坡文化資源,按照“建舊如舊、田園風光、古色古香”的原則創建東坡文化創意基地,重點完成東坡遺蹤、三産融合鄉村振興、東坡古村落等項目建設。”海南省蘇學研究會與澄邁縣有關方面,積極響應,組織專家學者,多次赴老城鎮龍吉村、國社村、通潮驛遺址等地調研考察,結合大量文獻史實考證,厘清東坡行跡,研判東坡人文故事的史實與意義。

海南省自2017年紀念蘇東坡誕辰980週年上、登陸海南920週年開始,每年都組織活動,以不同範圍、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紀念方式,向花甲之年渡過瓊州海峽的東坡先生致敬,其中有三次在澄邁舉辦,通過回憶和研究蘇東坡渡海的史料、文獻以及人文歷史遺存,深入探討東坡渡海精神與意志的當代價值,發佈多項學術研究成果。自2018年開始,省蘇學會密切關注並積極投入澄邁縣東坡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挖掘工作,幾乎從零開始,系統挖掘、整理、研究蘇東坡留在澄邁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僅從東坡詩文、書法作品的角度梳理、確認,而且從姜唐佐、趙夢得等人文歷史角度,研究論證東坡文化的歷史影響與核心價值,並且深度參與通潮驛景區規劃和通潮閣項目復建等設計工作,為澄邁人民增添歷史自豪與自信。2020年春起,省蘇學研究會進一步側重東坡文化在澄邁的應用與實踐,成功策劃指導創建國社村“東坡唐佐紀念園”,系統挖掘考論東坡澄邁渡海的歷史史料和當代意義,指導東坡文化景區景點的規劃佈局與內涵定位。今年以來,在協調推進老城鎮通潮驛景區規劃復建,全面梳理考論蘇東坡澄邁境內古驛道全部鋪舍區位等方面,又付出艱苦努力,大量田野調查和文獻研讀,為澄邁縣確認東坡行經之路、東坡歇腳之地、東坡寓居之所,提供了最新成果。當年的驛站和鋪舍,而今都是村落。蘇學研究專家以獨到的政治敏銳與堅實的學術基礎,積極深入地梳理挖掘東坡在澄邁境內的歷史文化遺蹤,不僅是詩詞、書法作品的重要價值,而且立足於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從以東坡文化持續賦能澄邁高品質發展的角度,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蘇學研究專家在澄邁縣老城鎮國社村開展調研活動。圖為李公羽(右)與國社村村民小組組長、海南

省蘇學研究會姜唐佐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姜深(左)交流國社村“東坡唐佐園”管理和發展情況

今年4月初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組織地理、歷史、文學、旅遊等方面專家學者,對澄邁縣境內古驛道走向、鋪舍等史料進一步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發掘,並分期分批、分段落區域,組織多次實地考察,基本清晰地認定澄邁縣境內唐宋驛道走向。省蘇學會特聘研究員何以端,以數十年豐富紮實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提供學術支撐。蘇學專家根據古驛道的基本建設規制,分析東坡澄邁境內行經時的驛站、鋪舍位置,對應當代村落區位逐一核查,得出較為清晰明確的結論。這是史上第一次細緻嚴謹考證澄邁縣境古驛道全部鋪捨得學術調研。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主持完成初步考察成果報告,並於7月17日在澄邁縣老城鎮龍吉村附近龍吉·和悅府正式發佈《澄江邁嶺 茲遊奇絕——蘇東坡澄邁驛道行經鋪舍考論》的考察調研成果,探源澄邁古驛道,揭示東坡在澄邁縣內所行經具體路線、位置,首次明確提出澄邁境內“五鋪兩驛”,並逐一介紹澄邁古八景與東坡文化的密切關係,闡述東坡渡海的時代意義。

李公羽在調研活動現場,發佈題為《澄江邁嶺 茲遊奇絕——蘇東坡澄邁驛道行經鋪舍考論》的考察調研成果

澄邁縣老城鎮東坡文化鄉村遊空間佈局和産業發展格局調研項目,是海南省社科聯指導的“社團活動月”重要項目,由省社科聯社會組織歷史文化學部黨總支、海南省蘇學研究會主辦,海南省研學遊推廣中心有限公司、海南省蘇學研究會校家社勞動實踐教育分會、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姜唐佐文化專委會等協辦。

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