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道防線守護、展一次“睡”三年、定期做“SPA”,千年文物如何“保鮮”?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4-01-29

作者:劉曉惠

編輯:方喬禾

蘇軾主題文物展將展出的部分書畫文物。本報記者 張茂 攝

古書畫界有一句行話,“紙壽千年絹八百”。這是説紙能保存千年,絹絲能保存八百年。在將於2月1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的“千古風流不老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中,有多件已近千年的法書類文物,包括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真跡等。

在一定程度上説,這些距今已有千年的文物,每展出一次都有磨損風險。在展出過程中,如何做好千年文物的保護工作?如何做到觀賞保護兩不誤?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4道防線守護

讓文物在最適宜的環境中保存

1月27日,記者來到蘇軾主題文物展提前探館。在有的展櫃裏,角落放著一個並不起眼的小盒子,這是溫濕度感測器,也有的完全隱藏在展櫃下方。

“這是預防性保護用到的感測器,它可以監控展櫃裏的溫度濕度,以便讓文物在最適宜的環境中保存。”省博物館藏品保管部研究館員王靜説。

2月1日,這些“國寶級”的真跡文物展出,勢必會引來一波接一波的觀展高峰,人流可能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産生影響。為此,省博物館特地升級了4道保護防線,做到預防性保護,實時調控文物所處的環境。

省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部主任、研究館員包春磊介紹,這4道保護防線一是展廳整體的大環境,為迎接蘇軾主題文物展,省博物館將展廳空調全部更新,能更精準地調控展廳內的溫度;二是在展廳內增設了8台除濕機,24小時啟動,連日的陰雨天也不會影響展廳裏的濕度;三是為文物量身定做的展櫃,會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要求實施環境監測,隨時進行數據調節,每個展櫃都是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精確調控微環境的相對溫濕度;四是在展廳的門口外側上方加裝了風幕機,形成一面“無形門簾”,風幕機的高速氣流可以有效地阻擋室外灰塵、水汽,使整個展廳形成一個密閉的環境,為文物營造一個更“舒服”的環境。

為什麼文物的保護要嚴格控制溫濕度?據了解,紙質書畫作品如果在濕度較高的環境裏易發黴變質;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書畫文物的材質、顏料劣化反應速度加快。而在溫濕度較低的適宜環境中,反應速度則減慢,利於長久保存。

在一次次的轉移、展出過程中,如果環境溫濕度波動變化大,書畫文物的“壽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文物預防性保護要從調控環境入手。”包春磊説,文物保護工作類似於人追求身體健康,要在夏天時避暑、冬天時避寒,文物同樣需要比較舒適穩定的環境,才能長期保存。

珍貴文物展一次、“睡”三年

展出期間定期做“SPA”

此次蘇軾主題文物展匯集了故宮博物院21件文物,其中法書類文物12件、繪畫類文物3件、碑帖類文物2件、器物類文物4件。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王喆介紹,在故宮博物院對文物冠有兩種號,一種叫“故”字號,就是一直以來就藏于故宮的文物;一種叫“新”字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個人捐贈、收購、調撥等方式進入故宮的文物。這次展出的“宋四家”真跡都是“故”字號文物,都是一級文物,在經過展覽之後都要有三年的“休眠期”。

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曾就此解釋説,故宮有自己的制度,對於珍貴古畫,展一次,“睡”三年。“很多宋畫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接近千年了。而每次展覽,保護工作做得再好,每次展開也都是會有摩擦的。為了不被疲勞地使用,必須在每次展出之後讓它們充分地休息,制度看起來很死板,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省旅文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蘇啟雅説,此次蘇軾主題文物展籌備時間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等文物從“休眠期”中“甦醒”。此次展出後,若大家還想再看到“宋四家”真跡,只能再等至少三年。

這些珍貴的文物,流傳不易、展出不易、保護不易,要像呵護嬰兒般給予照料。在展出過程中,省博物館還會提前給文物所在環境做“SPA”,就是給文物所在展廳進行熏蒸殺蟲預防。

包春磊説,由於這次展出的許多是木質、紙質等文物,容易出現蟲害,對展廳進行熏蒸就是為了消除病蟲害。

給文物做熏蒸需要特定的機器,放入特定的殺蟲劑後,經內置扇葉吹動,可持續使殺蟲劑揮發,充滿整個展廳空間,起到熏蒸消毒的作用。在實施熏蒸凈化前,工作人員會針對不同蟲害,篩選配備不同的殺蟲劑,進而提高熏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時,包春磊也提醒計劃前往觀展的市民遊客,在觀展過程中,不要對文物尤其是書畫類文物使用閃光燈;在接近展櫃觀看文物時,最好不要用手觸摸玻璃展櫃,以免影響展櫃內的溫度和玻璃的清晰度。另外,在觀展時不要把食物飲料帶到展廳,避免招引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