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聲音】海南省舉行蘇東坡臨高驛道遺蹤考察成果報告會

來源:中國網海南

時間:2023-03-24

作者:李笑天

編輯:吳強

中國網海南3月23日海口訊(李笑天)3月23日,蘇東坡臨高驛道遺蹤考察成果報告會在海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省內外歷史文化、文物考古、歷史地理等領域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負責同志等100多人,線上線下出席會議,共同研討、論證蘇東坡瓊州往返途經臨高境內的古驛道遺蹤。

海濱教授主持,何以端研究員以線上方式詳細介紹東坡臨高古驛道遺蹤考察成果

920多年前,蘇東坡貶謫海南,“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昌化軍治在今儋州市中和鎮。自瓊山至儋州,穿過臨高全境,按路線、方向和東坡所乘“肩輿”行進速度推論,在臨高縣境內單程行走、居住應有三四日。然而其往返行跡,史無記載,近千年來缺少考證。根據海南省委領導關於“系統梳理研究蘇東坡文化”、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等部署要求,2022年7月起,海南省旅文廳、省社科聯(院)和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具體指導,省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省博物館和臨高縣委縣政府、沿途各村鎮給予熱情支援,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組織近20名歷史文化和文物考古等領域專家學者,大量查閱史志資料,系統梳理東坡瓊州遺蹤,分析臨高古驛道變遷情況,于12月下旬專程赴臨高,以古籍輿圖與當代衛星圖比對研判,以相關史實與地名逐一對應現代地貌與村落,實地考察,分段指認,沿途走訪,田野調查,查證臨高境內唐宋古驛道的來龍去脈,厘清東坡行經足跡。多家中央駐瓊新聞單位負責同志、省主流媒體負責人和記者同行。經廣泛徵求專家學者意見,多次召開論證座談會,初步形成比較系統的考察成果。

海南省社科聯社會組織歷史文化學部黨總支書記、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特聘研究員、歷史地理學家何以端作主旨報告,分別介紹蘇東坡臨高境內古驛道考察項目的前期準備、考察經過,以及考察團隊研判論證成果。

李公羽介紹歷史文獻記載的臨高古驛道、鋪舍分佈情況與歷史變遷

隋大業六年(610年),今臨高縣地域開始建縣,因縣治在毗耶山北麓之“那在村”,故名毗善縣,屬珠崖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毗善縣改為富羅縣,屬儋州。翌年,富羅縣劃出東部地區成立臨機(雞)縣,屬崖州,縣治設于臨機(雞)村,位置約今馬裊河口的馬裊村。唐開元元年(713年),改臨機縣為臨高縣,縣名一直沿用。

南漢乾和十五年(957年),撤銷富羅縣,大部分區域併入臨高縣,臨高縣治遷至原富羅縣治富羅村(即隋唐那在村,約在今東英鎮扶堤東村);北宋初,臨高縣治遷至文瀾江口西岸之英丘都,位置約今邦浪村一帶。東坡先生貶瓊之時,所行經驛道,應是這一時期經臨高縣治的宋驛道。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縣治再遷至莫村,即如今縣城所在地,新驛道改經新縣城,東坡當年所經驛道逐步滅失。這也是近千年來東坡臨高境內行經之路難以考證的主要原因。

南宋臨高縣治遷徙之前及之後的驛道走向追溯。(何以端製圖)

2022年12月16日,何以端(右五)、李長青(右四)、焦勇勤(右三)等專家在臨高縣東英鎮扶堤東村實地考察

何以端指出:綜合各種志書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情況,總括推論蘇東坡貶儋行程:瓊管西行第一驛,澄邁老城的通潮驛,程距五十五里;第二驛,當是馬裊驛(或稱臨機驛,此時西峰驛當尚未設置),程距六十五里;第三驛即英丘都臨高縣治邦浪村(現屬臨城鎮),程距四十余裏,但須橫渡文瀾江;第四驛,黃龍港-西塘都地域的“黃龍驛”(擬名),程距約六十里;第五驛,歸姜驛,程距略少於六十里;假如天氣好又有便船,從黃龍驛經博頓港,可不經歸姜驛,進入儋州境內,夜宿光村一帶。

專家考察臨高沿海一帶歷史文化遺存,對龍潭神雨、澹庵泉、媽祖廟、儋州光村鎮泊潮新村出土兩面“老祖宗”式的滇系銅鼓等史實,以及胡銓講學、“東坡泉”、“小衙港”等歷史遺蹤詳細分析,深刻感受到臨高沿海一線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正是唐宋時期瓊州府至昌化軍必由之路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所致。

12月17日,李長青(後)、李公羽(中)、焦勇勤(前)等專家在臨高縣新盈鎮頭東村現場辨讀《澹庵泉記》碑文

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長青,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焦勇勤,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副會長、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甘生統,臨高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會長助理陳江,海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執行會長劉衛國等專家學者,出席報告會。各位專家熱情發表意見,對這一考察項目的過程和成果表示讚賞。海南省博物館(省文物局)考古部副主任、博士、研究員何國俊,從文物考古角度評價東坡在臨高行經期間歷史文化遺存的豐富性、重要性,對這一考察成果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海南省文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朝輝等在座談中表示,搶救性保護和研究東坡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和弘揚東坡歷史文化的資源價值,為海南建設文化強省、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具有很大的空間,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事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研學旅遊、鄉村振興等研究工作的高校、社會科學、學術組織專家、學者,從東坡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充分肯定和讚賞這一成果的社會實踐意義和當代價值。

這一考察活動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科院)指導,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蘇學研究會提供學術支援,海南省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臨高縣委、臨高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鄉鎮、村委會等給予熱情幫助、支援。協辦單位包括海南省中國文學研究中心、海南文化研究院、海南省地方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海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海南省文物研究會、海南省旅遊協會研學行業分會、海南省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會、海南省臨高文化研究會等。

出席報告會的部分專家合影留念

據悉,這次講座也是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專項(東坡文化研究)課題《多語種圖文版〈海南東坡一百問〉》系列講座的第二講。該專項課題負責人、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副會長、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濱主持報告會。臨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曹磊等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同志線上參加報告會。臨高縣多家鄉鎮、省內外多地東坡文化研究機構專家學者也線上上參加報告會,對海南省細緻紮實地研究開發東坡歷史文化資源給予高度評價。


編 輯:吳 強

監 制:丁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