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地方師範院校服務鄉村基礎教育的積極作用,4月26日,由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廣西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主辦的“2024年七星課堂教研活動”在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中心小學舉行。
據了解,“七星課堂”是廣西小學數學文化教學研討與展示平臺,師範生與在職小學教師一起參加“七星課堂”,同課異構,共同討論交流。“七星課堂”現已成為廣西小學數學文化教學的一個品牌。
此次活動以“探討以文‘化’人,落實‘立德樹人’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廣西區域的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等近百人參加。活動通過課例展示、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實現共用共研共學,促進教師成長,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品質。
課堂上,桂林學院在校師範生蔣巧華展示的課例《鴿巢問題》,通過“搶凳子”遊戲、字典排列法等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臨桂區兩江鎮中心校教師周昌慧在課例《有趣的推理》的展示了數學的趣味性和嚴謹性,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桂林榕湖小學教師王麗芳在課例《相遇問題》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在校師範生莫思珂在課例《條形統計圖》中,通過做家務、旅遊人數等貼合實際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條形統計圖;廣西師範大學數學課棧的鐘玉嬌展示的課例《圓的面積》中,將民歌引入數學課堂,將民族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
活動中,桂林學院教育學院教授蔣曉雲帶來了專題講座《汲民族“巧”智慧,融鄉間“真”情境》,他提出挖掘和傳承壯族、瑤族文化中的數學智慧,在鄉村生活情境中選擇具有科學性、民族性、區域性的“學、講、做”元素引入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有“味道”、有“靈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廣西師範大學數統學院教授唐劍嵐在專題講座《用好課棧資源,讓課更上一層樓》中,他從“究竟長啥樣”“為啥長這樣”“還能長啥樣”這三個問題向大家介紹了數學課棧,並結合他自身的學習經歷,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帶大家深刻認識了鄉村孩子學習數學的基本現狀及根源。
據悉,“七星課堂”形成了每學期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每兩年開展一次全區性大型展示活動的制度。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七星課堂”已成功舉辦7年,重點打造了20名特優專家型教師,帶動了100多名鄉村骨幹教師參與者,影響了數以萬計的鄉村小學教師,造就了一支優秀的鄉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七星課堂”是探索數學文化融入民族地區農村小學課堂的有效途徑,為在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推廣提供可操作性的經驗。(圖文/陳月彩)